投影顯示器的優勢在于其靈活的物理規格。這種靈活性的早期示例發生在1942年,當時英國皇家空軍制造出首個“平視顯示器” (HUD),讓飛行員能夠直接在視線范圍內看到雷達信息。該設計里程碑利用了投影顯示器的一個基本特點,即將幾乎任何表面轉換成顯示器的能力。此外,它還能利用小體積打造大圖像,預示著投影顯示器能夠產生重大影響。這些特點相結合,將“顯示器”這一概念從獨立的組件轉變為可隨處按需進行整合的集成式功能,預示著投影顯示器將帶來許多可能。
盡管這個軍用顯示器示例早在幾十年前便已推出,但直到最近,隨著微型顯示器和固態照明源的商用,制造商們才得以完全發揮出投影顯示器在廣泛工業應用領域的潛力。家居自動化、數字標牌、人機界面(HMI) / 浸入式技術等應用都受益于一種現實技術,該技術在不使用時會被隱藏,可將任何尺寸或形狀的表面轉變為顯示器,如果需要的話,甚至能夠轉變為交互式顯示器。與此類似,近眼顯示器需要能夠適用于緊湊型工業設計的高品質顯示技術。
對于今天的開發人員、品牌和系統集成商來說,將投影技術融入到新興和現有工業產品中需要經過3個基本步驟:確定關鍵投影要求、選擇合適的投影技術,以及選擇供應鏈。
要求-平衡練習
平衡優勢(特性和功能)與限制(成本、尺寸、重量、能耗等)是成功開發產品的關鍵所在。實現這種平衡的第一步是了解基本要求。對于投影顯示器來說,這意味著了解所需的分辨率、色域、亮度及對比度。因此,本文的重點是介紹一些設計考量,將其作為把pico投影集成到工業顯示應用時確定必要要求的一個步驟。
技術-選擇的盛宴
當今的設計人員可從3種投影顯示技術中進行選擇:即2D MEMS陣列、掃描鏡(包括單軸和雙軸)和LCD/LCoS。最適合特定應用的技術取決于具體的產品要求。本文將對每種技術進行評論,并探討分辨率、色域、亮度和對比度等方面。
供應鏈-至關重要的最后一步
如果無法投入生產,那么最優雅的設計也毫無價值。因此,處理選擇合適的投影技術外,設計人員還必須考慮可用供應鏈。本文未提供詳細的供應鏈分析,但應該考慮的要素包括成品解決方案的供貨情況、定制設計機會、交貨時間以及技術支持等。
所需分辨率- 細看
人類視覺系統(HVS)的分辨敏銳度是非常有用的路標,可用于確定給定顯示系統所需的分辨率。
普通的觀察者可分辨每弧度50線對,而一個線對包含與白線相鄰的黑線,從而構成高對比度特性。由此得出以下關系:
借助這些公式確定投影機分辨率要求取決于如何使用顯示器。例如,這些公式直接確定某個交互式顯示器的目標分辨率,一次觀看整個顯示器。但是對于按需顯示器來說,信息一次只覆蓋投影顯示區域的一部分,則需要更高的投影分辨率。
分辨率與技術
2D MEMS和LCoS/LCD已廣泛用于常見的視頻和圖形分辨率(VGA、XGA、WXGA、720p、1080p等)中。
從理論上來說,掃描鏡技術能夠打造出任何想要的分辨率。在實踐中,分辨率受到激光光斑尺寸(光斑尺寸越小,分辨率極限就越高)的限制,假定鏡掃描速率和激光脈沖速率都足夠高。此外,激光光斑尺寸是光束質量的函數(M2),光束質量越高通常成本也越高。
所需顏色-廣泛的選擇
對于第一階,顯示系統以類似于HVS感知色彩的方式產生顏色。人眼包含3個顏色受體(錐),其中每個受體響應不同的波長范圍。這些波長范圍大致相當于紅色、綠色和藍色。投影顯示器以類似的方式使用紅色、綠色和藍色原色的混合產生廣泛的顏色選擇。
影響屏幕上再現的顏色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光引擎的因素包括它能夠產生的色域,這取決于原色的飽和度。事實上,激光產生的飽和度最高,其次是LED,然后是過濾后的白色光源(如燈或白色LED)。
1976 CIE色度圖(圖1)幫助實現了色域范圍的可視化。在該圖中,外曲線邊界(光譜軌跡)表示可見單色光的全部范圍,圖內的點表示HVS能夠感知的所有顏色。
圖1 – CIE u’v’色度圖
現已規定了各種標準色域,如 Rec.601 (NTSC)和Rec.709 (sRGB)色域(圖1)。這些色域是傳達顯示系統色域相對“大小”有用的參考點。一種常見方式是計算顯示器色域三角形(在u’v’空間)的面積,以及與特定標準色域三角形的比。例如,“70% NTSC”的色域足夠做出質量合理的顯示器,而100% NTSC的色域能夠提供感知性更好的顏色。
除了色域外,選擇光源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還包括成本、尺寸、能耗和與所選顯示技術的兼容性。對于這方面的討論,我們將專注于后者。
顏色與技術
開發人員首先應該考慮目標色域,然后再考慮實現該色域所需的光源,最后考慮光源與投影顯示技術之間的兼容性。
2D MEMS和LCD/LCoS設備能夠與目前可用的任何光源(LED、激光、燈)結合使用。因此,每種技術都能實現類似的色域。區別在于可實現的系統光學效率。這個問題將在“亮度”部分進行討論。
掃描鏡需要單模激光照明;因此它們能夠實現非常大的色域。但也需考慮散斑的繼發效應和激光器的成本。
所需的亮度-多亮才夠?
顯示器的亮度通常以多種方式量化:流明和尼特。流明(坎德拉*球面度)是光通量的SI單位,表示從顯示器發出的光的總量。尼特(坎德拉/ 平方米)是亮度度量(每立體角、每投影源區域的光能),與感知亮度有關。
用戶不會從尼特的角度來討論,但尼特是他們所體驗到的:從顯示器區域發射出(或反射)的亮度。由于投影機制造商通常不控制顯示屏,因此他們通常指標明光引擎流明輸出。
表1提供了一些尼特參考點。
表1 – 尼特參考點
一旦確定了亮度(尼特)要求,就能夠根據以下關系確定所需的屏幕增益和系統光學效率:
屏幕增益是屏幕設計的一個特點。增益為1的屏幕有兩個獨特的特點。首先,它是朗伯型,這意味著從所有觀看角度來看,亮度似乎都一樣。其次,它沒有吸收。通過減少屏幕吸收和/或重定向更多光到向軸上視角,可增加屏幕增益(這意味著在軸上角度的觀眾看來,屏幕似乎更亮)。
系統光效率表示從光源輸出到最后一個光學元件的輸出的傳輸效率。對于2D MEMS或LCoS/LCD面板來說,最后一個光學元件可能是投影透鏡的一部分。對于掃描鏡,最后一個光學元件可能是反射鏡本身。
亮度與技術
屏幕增益與投影技術無關,但組件的光學效率與投影技術密切相關,因為它取決于特定的光引擎設計,而每種技術光引擎設計的架構都完全不同。
在光學效率方面,有4個組件級因素:反射損耗、吸收損耗、衍射損耗和幾何損失。反射損耗包括在每個光接口反射損失的光,用抗反射涂層幾乎能夠完全消除反射損耗。
吸收損耗是指被每種光學元件的疏松物質吸收的光,對于常用與投影機中的光學材料來說非常這種損耗非常少。
衍射損耗源自于光波本質,導致光線在遇到邊緣和小物體時會轉移,其中“小”基于波長階次。衍射損耗因技術而異。
幾何損耗源自光路上集光率失配。在投影系統中,最常見的幾何損耗是光源與顯示面板的集光率失配。如果光源的集光率大于顯示面板的集光率,那么顯示面板就無法捕捉光源產生的所有光。
開發人員應盡量選擇擁有較高的固有光學效率,并且能夠打造元件數量最少、與光源的集光率最匹配的光系統架構的顯示技術。
2D MEMS提供最大的靈活性,原因是它們擁有良好的光學效率,并且能夠匹配任何光源的集光率。
借助LCD/LCoS,偏振光源(激光)可實現最高的系統光學效率。也可以使用LED和燈,但是系統光學效率會比較低。
掃描鏡需要高度準直的光源,受此限制,它們只能與激光器配套使用。
所需對比度-無名英雄
對比度是閃亮顯示器的秘訣,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黑色是最重要的顏色。顯示器能夠創造的黑色質量為各種其他強度和顏色設定了的基準。
投影系統黑色亮度取決于兩個因素:顯示系統的內在對比度和環境光亮度。系統設計人員有時能夠控制環境光亮度,有時又無法控制(具體取決于應用),而光學系統的內在對比度取決于多個系統因素,其中有些因素是設計人員能夠控制的。
量化顯示系統的對比度有兩種常見方式。全開/全關(FOFO)對比度方法,該方法先測量全白和全黑的光輸出,然后計算對比度。
ANSI對比度方法首先顯示ANSI 棋盤(16塊的黑色和白色圖案),先測量所有白色盒子的亮度,然后測量所有黑色盒子的亮度。ANSI對比度是指白色亮度的平均值除以黑色亮度的平均值得出的比率。
人們可能會認為這兩種方法能夠得出相同的對比度,但事實并非如此。要理解這一現象,需要把“對比度”作為“雜散光”的測量指標。然后,把每種方法看做是從系統的不同部分來測量雜散光。具體而言,FOFO評估顯示面板產生的雜散光,而ANSI則評估光學系統的其余部分所產生的雜散光。
數學運算可帶來更深入的洞察。公式3展示了整體系統對比度(S)、顯示面板的內在對比度(P)及光學系統其余部分的內在對比度(K)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從公式3可衍生出公式4。
(4)
公式4顯示,S等于“P乘以一個比例因數”,其中比例因數取決于P/K比。圖2顯示了系統對比度(S)如何隨著光對比度(K)而變化,為方便起見,假定P=1。圖2表明,隨著光對比度的提高,系統對比度逐漸接近顯示面板對比度。此外,還顯示了“收益遞減點”,那就是當光對比度是顯示面板對比度的4到9倍時。
圖2-系統對比度與光學系統對比度
公式5顯示了環境光亮度對所顯示的對比度 (CRDISPLAYED) 的影響。
(5)
如果沒有環境光(環境光=0),則將本機投影機對比度 (CRPROJ_NATIVE) 作為WhitePROJECTED/BlackPROJECTED,得出以下結論: 1) 當Ambient = BlackPROJECTED時,隨著CRPROJ_NATIVE的增加,CRDISPLAYED逐漸接近0.5 * CRPROJ_NATIVE;2)。 隨著Ambient逐漸接近WhitePROJECTED,CRDISPLAYED逐漸接近2,會產生非常糟糕的顯示效果。
對比度與技術
在理想情況下,應選擇具有最高內在對比度的顯示技術,并根據需要優化系統對比度,以達到目標整體對比度。
2D MEMS的內在面板對比度取決于從MEMS結構散發出來的光的數量。將光學系統設計為采用較大的(較慢的)光圈系數,可減少光散射,此外還能減小系統光學元件的尺寸,降低其成本,但會損失一些亮度。
LCD/LCoS的內在對比度基本上取決于面板是否能夠完全將光偏振旋轉到“關”位置,這種能力因面板設計而異。
掃描鏡的對比度與激光驅動電子器件能否完全關閉激光器息息相關。
結束語
本文探討了對顯示分辨率、色域、亮度和對比度等方面的要求。此外,還討論了當前可用的顯示技術是否能夠滿足這些要求。
掃描鏡顯示器通過使用激光器獲得了較高的分辨率、色域、亮度和對比度,但代價是犧牲色斑,另外激光器的成本也較高。
LCD/LCoS顯示器借助顯示面板的內在分辨率實現較高的分辨率,從光源(LED、激光器、燈)獲得色域。其亮度取決于光學系統設計可以實現的效率,當使用LED和燈時,會受到所選偏振技術的限制。其對比度取決于面板是否能夠完全將光偏振旋轉到“關”位置。
2D MEMS顯示器借助顯示面板的內在分辨率實現較高的分辨率,而2D MEMS面板能夠提供常見分辨率(VGA、XGA、WXGA、720p、1080p等),從光源(LED、激光器、燈)獲得色域。同樣,該顯示器的亮度基于光學系統的效率,但沒有偏振限制。2D MEMS的內在對比度源自于MEMS結構的散射,可借助較大的(較慢的)光圈光設計來減少這一影響。目前領先的2D MEMS技術的一個非常獨特的特性是,能夠采用數據處理技術,可增強感知亮度和對比度,或配置為降低能耗。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