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互聯網的品位和審美是一種基于文化威權的單向傳播,鄙視鏈背后是年齡、閱歷、視野、知識儲備等構成的信息代差,在社交媒體興盛,傳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其對時尚潮流的掌控力正被流量削弱。相反,草根文化所欣賞和擅長的隨意化、情緒化、吐槽化表達成為主流,助長了魔性、鬼畜式內容的登堂入室。
曾經的互聯網文化圈,有著完整清晰的鄙視鏈。
電視劇
英美劇》日劇》韓劇》港劇》臺劇》內地劇》泰劇
電影
歐美文藝內涵煽情片》日韓臺小清新片》老港片》商業大片》內地片
音樂
英美搖滾》歐美流行》國內地下先鋒音樂》日韓港臺流行》內地網絡歌曲
動漫
歐美動漫》日漫》內地動漫》港臺動漫
游戲
星際》魔獸》Dota》lol》王者榮耀;
BBS
豆瓣》天涯》貓撲》貼吧
……
鄙視鏈就是食物鏈,互聯網的信息平權并沒有消除認知差異帶來的群體隔閡,相反每個人的不安全感都加劇了,大家不自覺的站隊,尋找歸屬感,表現出來就是“我高雅,你低俗;我主流,你邊緣”的互懟。這種大V壟斷、文青主導的互聯網話語權體系,一直持續到快手的模糊身影出現在公眾視野之外的遙遠天際。
人們甚至還搞不清快手的產品形態,底層群體的情緒化表達就如火山般爆發了,流量推手的作用不在于民間文化的原生態復刻,而是讓普羅大眾為自己的品位發聲。
這一切的背后是內容分發和推薦機制的革命,在低成本、低門檻、實時互動的傳播平臺上,KOL和普羅大眾涇渭分明的壁壘歷史性的被消滅了。這就像十七世紀的歐洲,消滅騎士文化的不是塞萬提斯,而是前膛槍的普及,它有效抹平了訓練有素的騎士與毫無經驗平民之間的差別,就像一位貴族哀嘆的:最卑賤的手可以奪走最高貴的生命。
原本不同次元中相安無事的群體,第一次有了無法回避的現實交集,互聯網鄙視鏈每個領域的小眾優越都受到流量文化的強烈沖擊。
最近一段時間快手這款短視頻APP突然成為過街老鼠一樣的存在(也不是突然成為的),快手的公關們一邊手忙腳亂的處理各種負面消息,一邊遭遇數以萬計知乎用戶的強力diss,從7月中旬到目前已經進行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知乎er參與對快手的討伐。
奇怪的是,在輿論一邊倒的情況下,幾乎沒怎么見快手用戶為自己喜愛的app發聲,或者說他們的身影很少出現。
顯然,快手的用戶大多數是不知道快手在知乎或其他媒體上的遭遇的,一部分知道的用戶想為快手發聲但音量太有限,還有一部分知道并且有一定話語權的用戶(通常是快手直播大V)選擇沉默,因為他們都不想成為炮轟的對象。只能見到水平拙劣的快手公關不斷為自己辯解,也不斷的為自己招黑。
這讓快手老鐵們坐實中國當下互聯網鄙視鏈的最末端。
知乎er diss快手老鐵,只是當下互聯網鄙視鏈中的一個縮影。
說起鄙視鏈,其實它自始自終都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可以說20年的互聯網發展史,就是一部斗爭史。
最初,中國網民經歷過崇洋媚外的一段時期。
一.洋氣的鄙視土的
最被大家所熟知的社交產品鄙視鏈:
MSN》QQ》飛信(是啊,那個時候還有個飛信)
那個時候商務聯系通常都留MSN號,大家顯得倍兒有面。
同樣的,Gmail》163mail》QQmail
當時甚至有很多公司的面試官直言:看到留QQ的郵箱號的直接給PASS掉,不管你的學歷、經歷、背景,直接PASS,大概的意思就是:一個人所使用的郵箱凸顯了他的品味。
咱為了提高面試成功率不得用個Gmail?不然得多土啊!
還有比如:
Chrome》Opera》國產系》IE瀏覽器(大概是唯一一個在鄙視鏈末端的國外產品)
Google》百度》搜搜
等等…
不管怎么說,在這段時期國外產品大多始終占據鄙視鏈的前端。
”國民自卑感較強“當然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當時的國內產品大多也都處于copy階段,在技術、功能上的確是有些差距。
但是在2010年前后,中國互聯網開始了大躍進式的發展,這些差距迅速被縮小、被補足,甚至很多產品都走在了國外同行的前面。也基本上沒有人說你用QQ郵箱你就是屌絲這樣的話了。
這時國外產品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當然也有墻的原因)。
洋》土這條鄙視鏈消亡了。
二.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鄙視鏈(小眾》大眾,高雅》低俗)
從09年底中國網民數量3.8億到16年的7.3億,是足足翻了一倍。
這時的網絡環境相比之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為了滿足多樣化需求,各種垂直類APP像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一樣大批的涌現出來,微博、豆瓣、知乎、陌陌、頭條、B站、映客、快手、等等等等
用俗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些垂直APP天然的把各個年齡端、價值觀、喜好的人們圈成一塊一塊。
年輕人迅速成為各種APP的重度使用者,他們激情飽滿、戾氣十足,對于擁有不同價值觀、喜好的群體做不到足夠的尊重與理解,平時大家相安無事,一旦遇到有事件發生就像炸了鍋一樣,大家一般會用”裝逼“和”傻逼“這兩個詞來互懟(其他的語言也只是為了修飾和突顯這兩個詞)。
本圖僅供娛樂,不代表任何平臺用戶
網絡上頓時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有人會說:這不就是社會上各個階層、群體的矛盾搬到了網上?
大家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有知識上的階層、有物質上的階層,他是高?矮?胖?瘦?這是我們對一個人大概的判斷。
但是網絡上階層的定義很模糊,遠遠不像社會上幾百萬就是中產、幾千萬以上就是富裕分類的這么簡單。
你通常很難判斷一個用著萌貓做頭像的豆瓣小組成員,真的是一個萌妹子,還是一個180斤的穿著背心的大叔。
因為這種難以分辨,網絡上的人群的定義暫時被APP的標簽所代替。
所以不同產品用戶之間的互相鄙視并不僅僅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影射。
也只有當小眾產品逐漸淪為大眾產品、當大家逐漸開始能夠雅俗共賞的時候,這兩條鄙視鏈就也將不復存在,這也是正在發生的變化。
三:話題性斗爭仍將持續
有人說知乎在幾年之內擴大用戶規模后不在是精英社區了,我覺得顯然是個偽命題,精英是什么概念?精英是百分比概念,一個互聯網平臺是不會把自己的用戶群體按百分比定義的。
你可以定義知乎為”高素質“社區,而隨著高素質的國民(網民)越來越多,每個平臺必然都會成為”高素質“平臺,大家的價值觀、知識水平逐漸統一。
我們對彼此的不同價值觀越來越來能夠包容,而包容不了甚至互相對立的價值觀一定會分出勝負來。
正如這段時間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紛爭塵埃落定,然后贏的一方變為政治正確的一方,占領高地。而落敗的一方則消失于網絡
這兩年我們看到太多紛爭落幕:
反殺馬特一定是政治正確
反心靈雞湯一定政治正確
反直男癌一定政治正確
反歧視……
……
這些斗爭的結果,現在慢慢成為了人們的審美標準或納入了人們的道德體系。
而以后可供大家拿來斗爭并且是非分明的話題將越來越少,這也將促進平臺內容變得越來越“三觀端正”,那個時候知乎怒懟快手這樣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