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那么火爆,甚至引發政府的金融監管,跟隨比特幣一起被大家熟知的還有區塊鏈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區塊鏈?
2008年由中本聰第一次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在隨后的幾年中,成為了電子貨幣比特幣的核心組成部分:作為所有交易的公共賬簿。通過利用點對點網絡和分布式時間戳服務器,區塊鏈數據庫能夠進行自主管理。為比特幣而發明的區塊鏈使它成為第一個解決重復消費問題的數字貨幣。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算法
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 種鏈式數據結構, 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
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
區塊鏈 – 原始區塊鏈 - 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它包含一張被稱為區塊的列表,有著持續增長并且排列整齊的記錄。每個區塊都包含一個時間戳和一個與前一區塊的鏈接:設計區塊鏈使得數據不可篡改 — 一旦記錄下來,在一個區塊中的數據將不可逆。
區塊鏈的設計是一種保護措施,比如(應用于)高容錯的分布式計算系統。區塊鏈使混合一致性成為可能,這使區塊鏈適合記錄事件、標題、醫療記錄和其他需要收錄數據的活動、身份識別管理,交易流程管理和出處證明管理。區塊鏈對于金融脫媒有巨大的潛能,對于引領全球貿易有著巨大的影響。
區塊鏈和比特幣糾葛
區塊鏈誕生自中本聰的比特幣,自2009年以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類比特幣的數字貨幣,都是基于公有區塊鏈的。
該概念在中本聰的白皮書中提出,中本聰創造第一個區塊,即“創世區塊”。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在創世區塊里留下一句永不可修改的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于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碑敃r正是英國的財政大臣達林被迫考慮第二次出手紓解銀行危機的時刻,這句話是泰晤士報當天的頭版文章標題。區塊鏈的時間戳服務和存在證明,第一個區塊鏈產生的時間和當時正發生的事件被永久性的保留了下來。
比特幣公司BTCC于2015年推出了一項服務“千年之鏈”即區塊鏈刻字服務,就是采用的以上原理。用戶可以將通過這項服務將文字刻在區塊鏈上,永久保存。
2016年12月20日,數字貨幣聯盟——中國FinTech數字貨幣聯盟及FinTech研究院正式籌建,火幣是聯合發起單位之一。
數字貨幣的現狀是百花齊放,列出一些常見的:bitcoin、litecoin、dogecoin、OKcoinetc,除了貨幣的應用之外,還有各種衍生應用,如Ethereum、Asch等底層應用開發平臺以及NXT,SIA,比特股,MaidSafe,Ripple等行業應用。
不要過度神化區塊鏈 四大誤區詳解
區塊鏈不是萬能的,區塊鏈行業當前還處于十分初級的階段,并不具備開展大規模應用的條件。
誤區1:區塊鏈可以用去中心化顛覆一切
正解:區塊鏈的突破點會在中心化做不好的地方
從技術角度,區塊鏈技術最終要解決的問題,是信任的問題,即區塊鏈技術能夠在不信任的個體或組織之間建立信任關系。因此,對于某一應用場景是否適合用區塊鏈技術解決,需要考慮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這種應用場景是否需要區塊鏈技術去建立信任機制。
下面一圖帶你看懂區塊鏈的應用場景:
區塊鏈由于天然需要在全局網絡達成共識,和中心化的應用相比,必然要以犧牲效率為代價。換句話說,去中心化的應用一定是比中心化的方式效率要低的,對區塊鏈的應用落地上,必然要考慮這一點。
第一種就是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中心,比如在全球性跨境的一些事務上不存在一個中心組織。
比如全球的碳交易,這個需要全球很多國家去達成共識,但目前是缺乏有力的中心組織。每個國家之間缺乏信任,需要去解決信任的問題。而且又是一個跨境的場景,每個國家法律不同,到底是你聽我的,還是我聽你的?誰也不服氣誰。所以完全可以考慮利用區塊鏈技術創建一個透明有效的系統,以監測碳排放和清潔能源交易與資金分配,還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來確保減少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
第二種原因就是中心化弊端很大,效率很低,需要去中心化來實現。
比如博彩行業,很多博彩公司出現舞弊、挪用資金、捐款跑路等情況。這些博彩公司如果用區塊鏈來實現,能夠更好的解決信任問題,而且成本更低。
誤區2:大家會天然信任區塊鏈技術
正解:大家對區塊鏈的用戶認知可能比技術還重要
區塊鏈得以流行的核心難點不在于技術,而在于更廣泛的參與。用戶認知決定區塊鏈產品能否被用戶使用,這一點大家可能都沒有重視。
舉個例子,雖然區塊鏈技術上能夠低成本的構建信任機制,但是消費者的認知可能還是不一樣。如果我們基于區塊鏈做一個公益平臺,對比騰訊公益用傳統互聯網技術做公益平臺,大家還是會更信任騰訊公益。
此外,不同地區,大家對區塊鏈的認知也不一樣。比如在移動支付發達的領域,區塊鏈作為支付手段的發展速度顯然比不上沒有移動支付的國家和地區。在很多非洲國家,甚至他們都沒有銀行等基礎設施,區塊鏈也有可能直接跨過銀行,直接成為他們的支付和價值存儲的手段。
為什么需要數字貨幣的普及呢?
因此未來區塊鏈應用真正的成熟,可能需要以數字貨幣的流行為基礎。當數字貨幣普及,價值載體順暢的搬遷到線上,區塊鏈應用就會大規模爆發。
誤區3:區塊鏈項目融資后就萬事大吉
正解:區塊鏈的商業模式依然最關鍵
第二大類,是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可溯源的特性,比如做版權、公正、防偽溯源等。
這類商業模式對用戶的門檻更高,而且可替代性比較強。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可溯源的目的很多是為了增加信用,但是建立信用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做廣告、找人背書等方式。這種區塊鏈的應用可替代性比較強,所以會是區塊鏈領域相對后期的應用。
第四大類,是利用智能合約,基于智能合約做應用,比如新共享經濟等。共享經濟公司在利用社區空閑資源時,可以使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地實現資源登記、共享與付費。UBER 與 Airbnb 為代表的公司將歡迎這類應用,區塊鏈的使用將極大降低管理成本。
相對而言,前兩類的落地難度低于后兩類,提前爆發的可能性也更大。不管怎么樣,目前區塊鏈領域急需一個殺手級應用,才能普及數字貨幣。
區塊鏈大致的發展過程大致是先有代幣類應用的普及,然后才會有匿名和加密特性類應用,最后才是用區塊鏈建立信用。
誤區4:區塊鏈現在各種應用都能落地
正解:區塊鏈在當前階段不適合“重應用”
典型的“輕應用”,比如投票、眾籌、預測市場等都值得嘗試,越是輕的應用,用戶越容易接受。而醫療信息、租房、租車、甚至是版權這種比較重的應用在當前推廣會比較難。
為什么“重應用”在當前階段不那么合適?
第一方面,就如同前面提到的,用戶認知需要一個過程,用戶可能還是會更信任傳統的產品。
第二方面,要區塊鏈在“重應用”里面可替代性比較強。
很多區塊鏈相關的重應用,其實區塊鏈只扮演一個部分的功能,可替代性比較強,那么是不適合早期用區塊鏈來實現的,不如直接用傳統的方式。比如醫療信息加密,醫療信息的數據量本來就很大,在區塊鏈上來實現其實不是特別高效,可能在當前階段還不如傳統的加密方式。
工作量證明也是需要成本的,當前很多工作量證明機制需要算力保障。
比如,版權和防偽和存在的很多鏈上的應用,從設計層面都需要算力來做保障公平、公正、不可篡改,但小公司用普通的算力很難保證區塊鏈不被攻擊。
最后,區塊鏈可編程的實現價值傳遞
當前社會其實更多的事情,比如去訂立各種各樣的合約、眾籌、契約等,其實完全可以用編程的方式來去實現,而不是紙面的契約來約束??梢灶A見,未來人們簽訂的合同,里面觸發的條件以及價值轉化都可以用區塊鏈智能合約控制。
人工智能和價值傳遞的可編程相結合,想象空間會更巨大。比如一位媽媽想限制未成年兒女的零花錢支出,她可以通過智能合約設置這些支出的規則,如不可以購買垃圾食品、不可以一次性花光等,子女每發起一筆交易便可以觸發一個智能合約運行,只有符合事先設置條件的交易才可以得到順利執行。而結合人工智能,這些規則還能智能和靈活地來實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