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禁令之后,政策的出臺讓ICO(代幣)的發行者與參與者們都沒了以往的興奮勁兒。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出現大跌,火幣網數據顯示,比特幣當日最低跌至16827元人民幣,最大跌幅高達22.6%。不過,經過短暫的恐慌性下探后,在隨后的幾天內,比特幣價格開始回穩,截止10月1日18:00,價格已經回復至27000元左右,接近前期高點,再次顯示了虛擬貨幣價格的韌性。
比特幣價格強勁反彈50%
國外比特幣交易平臺Bitstamp給出的細節顯示,比特幣目前報價為4411美元,較9月15日不到3000美元的低點反彈了近50%,復蘇勢頭相當夸張。
除了比特幣外,其他虛擬貨幣的價格也在反彈,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情理之中事情,跟國內嚴厲打擊截然不同的是,日本和美國的比特幣交易卻在在瘋狂ICO的助力下卷土重來。
目前,中國在全球的比特幣交易量的占比由90%已經跌至10%以下,影響力遠不及日本、美國甚至是韓國。
各方對比特幣的看法不足而一,先是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接連痛批比特幣“一文不值”,接著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的創始人達里奧、以泡沫理論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耶魯教授Robert Shiller也都直斥比特幣是泡沫,馬上就要崩盤。隨后,華爾街之狼、擁有“金融巨騙”之稱的喬丹·貝爾福特(Jordan Belfort)也公開站隊戴蒙,認為比特幣是個騙局。
隨后在英國央行上周舉辦的一個論壇上,拉加德稱IMF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 簡稱SDR)具備成為未來數字貨幣的可能性。拉加德稱,SDR能否取代現有國際貨幣存在疑問,但這也不是一個不靠譜的假設,她表示,IMF需要做好準備。
延伸閱讀:OKEx被爆多個賬號被盜
虛擬貨幣的火爆讓很多人一夜致富,也讓很多人走上的“挖礦”的道路。不過,高收益的背后也存在著一定的被盜風險。近日,數名OKEx、OKCoin用戶爆料其賬戶被盜,損失數萬至百萬不等。
日前,有用戶稱,自己在OKEx交易平臺上的賬戶被一個德國IP地址登陸,參與了剛上線的比特幣-以太坊經典(BTC-ETC)的交易,把所有持倉強平,掛單撤銷。并且,該非法入侵者在一小時內將賬戶內比特幣消耗殆盡。據悉,該賬戶原有200比特幣,估算的損失超過500萬元。
據相關人士稱,已有近十名用戶反應損失損失比特幣共計600來個,約價值人民幣2000萬元。有用戶懷疑OK平臺已被爆庫,或有已被關閉平臺的交易所員工向黑客泄漏了平臺用戶的賬戶信息,黑客通過用戶信息破解賬戶密碼登錄平臺,然后在平臺上完成數字資產轉移。
對此,OKEx客服對該客戶的回復是:黑客所為,被盜案件與平臺無關,受害人可自行報警。
資料顯示,OKEx是基于國內知名虛擬貨幣交易平臺OKCoin國際站基礎上打造的數字資產合約服務交易平臺,可進行幣幣交易和加杠桿的虛擬貨幣期貨交易。與此同時,OKEx在杠桿交易和套期保值兩項功能中,實現了數字資產之間自由轉換,用戶可以直接用比特幣兌換同等金額的萊特幣、ETH。
延伸閱讀:數字貨幣的演化
伴隨著貨幣形式的不斷演化,世界貨幣體系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這既是社會、經濟、政治因素發展變化的結果,也是貨幣形式適應這一變化的轉變。在19 世紀初期,由英國主導的國際金本位制度運行了大約一個世紀。“二戰”后,由美國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使美元成為唯一的國際儲備貨幣,盡管在20世紀70年代,“布省領森林體系”崩潰,世界進入“牙買加體系”,走向多元化貨幣時代,但是美元仍舊占據主導地位。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國際貨幣休系的演變產生了對創造超主權儲備貨幣的需求,并使之成為一個古老且懸面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什么樣的國際儲備貨幣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穩定非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的銀本位、金本位、金匯兌本位、“布雷領森林體系”都是解決該問題的不同制度安排,也曾經有學者提出過建立國際貨幣單位“Bancor” 的設想,也有當前建立SDR的實踐。但是金融危機表明,這一問題不僅遠未解決,由于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的出現,為超主權貨幣的出現提供了想象空間。
各國央行對待比特幣的態度
(1)唱好方
美國。在美國加州率先讓比特幣合法后,美聯儲在虛報貨幣上的野心也不小。早在2014 年年底,美聯儲就發布了一份改善支付系統的白皮書,提出要研究一種加密貨幣。美聯儲在白皮書中提到,“和比特幣一樣,該加密貨幣將利用互聯網的分布式架構的優勢來降低直接通信的成本”。但不同于比特幣,美聯儲的對象將是金融機構,而非個人用戶,而且美聯儲所使用的術語是“point- to- point“(點對點),而非“peer-to-peer”(對等計算)。此外,比特幣依賴于區塊鏈技術,但美聯儲的項目所依賴的是一個中央總賬系統和當局機關。
英國。英國央行堪稱全球范圍內對區塊鏈技術興趣最高的央行之一。在2016 年1月的題為《分布式賬本技術: 超越區塊鏈》的報告中,英國央行提到,正在探索類似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并且分析區塊鏈在傳統金融業中應用的潛力。
不僅是金融領域,英國央行在上述報告中指出,去中心化賬本技術在改變公共和私人服務領域都有著巨大的潛力。它重新定義了政府和公民之間的數據共享、透明度和信任。同時,英國央行已組建了區塊鏈技術團隊,英國央行行長卡尼在2015 年9 月也曾表示,考慮發行電子貨幣的可能性。
有分析認為,這主要源于英國央行正在尋求支付系統的創新支持,并希望能占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先機重奪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過去一兩年,英國的銀行自動清算業務系統發生了若干次故障,作為英國所有銀行進行轉賬的主要方式,這一系統在2014 年10 月曾經一度中斷服務9 個小時。
德國。比特幣在德國是一種價值單位。比特幣行業在德國發展相對比較規范,已經納人國家的監管休系。政府表示,應把比特幣當作私人貨幣和貨幣單位,個人使用比特幣一年內免稅,但是進行商業用途要征稅。比特幣由電腦網絡發行,無須任何服務作為回報,因此被排除在電子貨幣的定義之外,盡管它履行了電子貨幣的相同經濟職能,也有單獨發行貨幣的實際能力。在德國,電子貨幣的法律概念只適用于那些最終源于真實的金融工具,因此比特幣實際上被定義為一種商品。這類似于最近一些政府決定把比特幣捐贈當做實物捐贈(如捐贈食品和物資)的做法。
2016年3月1日,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公開了一份題為《分布式賬本: 虛擬貨幣背后的技術區塊鏈為例》的內部報告,對分布式分類賬本在跨境支付中的使用,銀行之間轉賬和交易數據的儲存等領城的潛在應用進行了探討。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是德國金融監管的主體,成立于2002 年,有權監管包括銀行、金融服務機構、保險公司在內的所有金融機構,并且可以依法對被監管對象進行處罰。不過,它看起來具有為金融市場建立一個新標準的潛力。不過,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也提醒,需要注意區塊鏈技術在應用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并繼續呼吁世界其他的監管機構對區塊鏈進行更加嚴厲的監管。
(2)唱衰方
泰國。全面封殺比特幣。2013 年7 月30 日,泰國外匯管理和政策部的高官表示,由于缺乏適用的法律和資本管制措施,加之比特幣跨越多種金融業務,因此下述比特幣活動在泰國都被視為非法: 買賣比特幣、用比特幣買賣任何商品或服務、與泰國境外的任何人存在比特幣的往來。泰國比特幣創業公司Bitcoin Co表示,由于泰國央行封殺了比特幣,因此該公司指停止所有業務。泰國成為在世界各國中封殺比特幣的首例。
未來,隨著各國監管部門對數字貨幣的了解加深,各國政府對數字貨幣的監管政策會越來越明晰,央行發行數字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能。
3、中國對待比特幣的態度從否定、質疑到肯定再到交易禁令
IMF認為數字貨幣技術具有改變金融的潛力,而且在清算和結算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中國人民銀行從2014年開始就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團隊,對數字貨幣的發行和業務運營的框架、關鍵技術,對經濟、金融體系的影響,以及相應的監管方面的挑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國目前是數字貨幣交易量第一大國,205 年比特幣的全年交易量占全球交易總量的70%。中國數字貨幣交易所的產品、安全性及用戶體驗也遠遠超過國外的交易所。比特幣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接受一認可一爆炒一下跌”的階段,到現在,人們對比特幣的認識更加趨于理性化。
在2013 年12 月5日的央行等五部委公布《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之前,比特幣交易市場發展得如火如茶,比特幣成為各類媒體爭相報道的熱點和焦點,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更多的熱錢涌人投機市場,大量民眾參與其中,直接推動比特幣在2013 年11月24 日上漲至1242 美元的歷史最高位。交易平臺普遍存在以“網絡貨幣”“未來趨勢”“數字黃金”等煽動性炒作誤導民眾的問題; 另外“融資融幣”和“杠桿交易”等高風險交易也增強了虛擬商品的投機性。此現象引起了央行的關注,2013 年12月5 日,央行等五部委立即發布《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抑制比特幣的過度投機。該通知明確了比特幣不是央行發行的貨幣,不受法律保護,同時要求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明確加強對互聯網網站的管理,進行網站備案等工作,防范比特幣洗錢風險等事項。
通知一公布,比特幣就開始進入震蕩下跌的進程。盡管如此,仍有不少交易所選擇在此時進入市場,理由是“法不禁則可為”。2014 年3 月,央行再次向各分支機構下發了一份名為《關于進一步加強比特幣風險防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在4 月15 日前關時境內所有比特幣平臺的所有交易賬戶。此舉意味著金融機構為比特幣網站平臺的交易賬戶開戶為不合法,投資者無法在中國境內為交易進行銀行轉賬和第三方支付。
2014 年4 月11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博整亞洲論壇上發表言論,“比特幣本來不是央行啟動的,也不是央行批準的一個幣,我們談不上什么取締。與集郵者收集的郵票一樣,郵票上雖寫有價錢,但主要是收藏品,人們把它當作資產來進行交易。比特幣也一樣,它更像是一種能夠交易的資產而非支付貨幣,所以,對于央行來說不存在是否取締的問題”。隨后,央行編寫的(2013 年中國人民銀行規章和重要規范性文件解讀》一書出版,書中提到央行發布《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主要是為了防范虛擬商品的投機風險、洗錢風險及其他風險。
2014 年底,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在財經國際論壇上談及算法貨幣,如把類似比特幣的數字貨幣定義為算法貨幣。其核心內容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 算法貨幣只解決了信用問題 ,但如果沒有適應經濟需求的供給調節機制,就無法解決幣值波動問題。它可以成為金融產品、金融資產,但無法成為一個好的貨幣。
二是, 算法貨幣能否成為貨幣取決于參與者的認可和幣值的穩定 。法定數字貨幣的支付結算與法定貨幣可兌換的算法貨幣的支付結算,必須滿足監管的要求,做到交易過程可溯源。以目前的分布式跨境支付的研發狀況,它還只能是現有國際清算體系未來的挑戰者,現階段會是多種支付協議的研發和并存。用信息技術構建價值傳導網絡是值得探討的方向。
三是, 法定貨幣之外的貨幣為私人貨幣, 私人貨幣有實物形態,也有數字形態,數字形態的私人貨幣可以與法定的電子貨幣共存。
2016年1月20 日下午,中國人民銀行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探討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等技術,并很快在央行官網上發布會議公告。從公告全文來看,中國央行對于區塊鏈等數字貨幣技術高度肯定,表示將會積極研究探索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可能性,并且首次表示發行數字貨幣是中國央行的戰略目標。這一態度無疑對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央行探索發行的數字貨幣,首先,是一種法定貨幣,具有法定貨幣的一切職能,與流通中的現鈔具有一樣的價值。其次,這種數字貨幣有可能采用某些加密貨幣的優勢技術(如區塊鏈技術) 和交易模式(如點對點直接交易),提高金融交易透明度,有效防范洗錢等犯罪行為; 還可以提高金融交易效率和安全性,使金融交易的清算時間、交易成本和交易對手風險得以降低; 同時,這一數字貨幣體系不大可能采用完全去中心化的數字加密貨幣模式,而很可能采用一種完全創新的混合技術架構。
總體來說,央行對數字貨幣的態度從質疑、否定到逐步認可,這一轉變實際上是關注對象從比特幣到區塊鏈技術以及未來形式更為豐富的數字貨幣的轉移。隨著央行對于數字貨幣的研究和解讀越來越清晰,數字貨幣的發行越來越成為可能。數字貨幣和現有貨幣體系的融合無疑將加速數字貨幣在全球范圍的發展。
2017年9月份,虛擬貨幣市場迎來監管風暴,力度之大超過市場想象。繼9月4日,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取締ICO之后,之后的兩周時間內,各地發布《虛擬貨幣交易場所清理整治工作要求》,要求交易所限期制定清退方案,并最終停止虛擬貨幣交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