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叫印制電路板
在早期它是用來焊接組裝各種電路的電路板所以叫印制電路板。印制電路板又稱PCB和印刷電路板,是電子元器件電氣連接的提供者。
按照線路板層數可分為單面板、雙面板、四層板、六層板以及其他多層線路板。由于印刷電路板并非一般終端產品,因此在名稱的定義上略為混亂,例如:個人電腦用的母板,稱為主板,而不能直接稱為電路板,雖然主機板中有電路板的存在,但是并不相同,因此評估產業時兩者有關卻不能說相同。再譬如:因為有集成電路零件裝載在電路板上,因而新聞媒體稱他為IC板,但實質上他也不等同于印刷電路板。我們通常說的印刷電路板是指裸板-即沒有上元器件的電路板。
印制電路板來源與發展
來源:
在印制電路板出現之前,電子元件之間的互連都是依靠電線直接連接而組成完整的線路。在當代,電路面板只是作為有效的實驗工具而存在,而印刷電路板在電子工業中已經成了占據了絕對統治的地位。
20世紀初,人們為了簡化電子機器的制作,減少電子零件間的配線,降低制作成本等優點,于是開始鉆研以印刷的方式取代配線的方法。三十年間,不斷有工程師提出在絕緣的基板上加以金屬導體作配線。而最成功的是1925年,美國的CharlesDucas在絕緣的基板上印刷出線路圖案,再以電鍍的方式,成功建立導體作配線。
直至1936年,奧地利人保羅·愛斯勒(PaulEisler)在英國發表了箔膜技術,他在一個收音機裝置內采用了印刷電路板;而在日本,宮本喜之助以噴附配線法“メタリコン法吹著配線方法(特許119384號)”成功申請專利。而兩者中PaulEisler的方法與現今的印制電路板最為相似,這類做法稱為減去法,是把不需要的金屬除去;而CharlesDucas、宮本喜之助的做法是只加上所需的配線,稱為加成法。雖然如此,但因為當時的電子零件發熱量大,兩者的基板也難以配合使用,以致未有正式的實用作,不過也使印刷電路技術更進一步。
發展:
近十幾年來,我國印制電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簡稱PCB)制造行業發展迅速,總產值、總產量雙雙位居世界第一。由于電子產品日新月異,價格戰改變了供應鏈的結構,中國兼具產業分布、成本和市場優勢,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印制電路板生產基地。
印制電路板從單層發展到雙面板、多層板和撓性板,并不斷地向高精度、高密度和高可靠性方向發展。不斷縮小體積、減少成本、提高性能,使得印制電路板在未來電子產品的發展過程中,仍然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未來印制電路板生產制造技術發展趨勢是在性能上向高密度、高精度、細孔徑、細導線、小間距、高可靠、多層化、高速傳輸、輕量、薄型方向發展。
印制電路板的優點
1.由于圖形具有重復性(再現性)和一致性,減少了布線和裝配的差錯,節省了設備的維修、調試和檢查時間;
2.設計上可以標準化,利于互換;
3.布線密度高,體積小,重量輕,利于電子設備的小型化;
4.利于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并降低了電子設備的造價。
印制板的制造方法可分為減去法(減成法)和添加法(加成法)兩個大類。目前,大規模工業生產還是以減去法中的腐蝕銅箔法為主。
5.特別是FPC軟性板的耐彎折性,精密性,更好的應用到高精密儀器上。(如相機,手機。攝像機等.)
印制電路板的制作工藝流程
要設計出符合要求的印制板圖,電子產品設計人員需要深入了解現代印制電路板的一般工藝流程。
1.單面印制板的工藝流程:
下料→絲網漏印→腐蝕→去除印料→孔加工→印標記→涂助焊劑→成品。
2.多層印制板的工藝流程:
內層材料處理→定位孔加工→表面清潔處理→制內層走線及圖形→腐蝕→層壓前處理→外內層材料層壓→孔加工→孔金屬化→指外層圖形→鍍耐腐蝕可焊金屬→去除感→光膠腐蝕→插頭鍍金→外形加工→熱熔→涂助焊劑→成品。
印制電路板在下游各領域中的運用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PCB行業已成為全球性行業,但近幾年總產能呈現低速發展趨勢。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PCB市場產值達到542億美元,雖相比2015年的市場產值下降2%,但仍是電子元件細分產業中比重最大的產業。未來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持續發展的帶動下,全球PCB市場有望維持2%左右增速。
印制電路板的發展趨勢
印制板從單層發展到雙面板、多層板和撓性板,并不斷地向高精度、高密度和高可靠性方向發展。不斷縮小體積、減少成本、提高性能,使得印制板在未來電子產品的發展過程中,仍然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未來印制板生產制造技術發展趨勢是在性能上向高密度、高精度、細孔徑、細導線、小間距、高可靠、多層化、高速傳輸、輕量、薄型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