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盡管這種趨勢已經持續了超過半個世紀,摩爾定律仍應該被認為是觀測或推測,而不是一個物理或自然法。預計定律將持續到至少2015年或2020年。然而,2010年國際半導體技術發展路線圖的更新增長已經放緩在2013年年底,之后的時間里晶體管數量密度預計只會每三年翻一番。
摩爾定律
也有人從個人計算機(即PC)的三大要素微處理器芯片、半導體存儲器和系統軟件來考察摩爾定律的正確性。
微處理器方面,從1979年的8086和8088,到1982年的80286,1985年的80386,1989年的80486,1993年的Pentium,1996年的PentiumPro,1997年的PentiumII,功能越來越強,價格越來越低,每一次更新換代都是摩爾定律的直接結果。與此同時PC機的內存儲器容量由最早的480k擴大到8M,16M,與摩爾定律更為吻合。
系統軟件方面,早期的計算機由于存儲容量的限制,系統軟件的規模和功能受到很大限制,隨著內存容量按照摩爾定律的速度呈指數增長,系統軟件不再局限于狹小的空間,其所包含的程序代碼的行數也劇增:Basic的源代碼在1975年只有4,000行,20年后發展到大約50萬行。微軟的文字處理軟件Word,1982年的第一版含有27,000行代碼,20年后增加到大約200萬行。有人將其發展速度繪制一條曲線后發現,軟件的規模和復雜性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摩爾定律。系統軟件的發展反過來又提高了對處理器和存儲芯片的需求,從而刺激了集成電路的更快發展。
摩爾定律并非數學、物理定律,而是對發展趨勢的一種分析預測,因此,無論是它的文字表述還是定量計算,都應當容許一定的寬裕度。從這個意義上看,摩爾的預言是準確而難能可貴的,所以才會得到業界人士的公認,并產生巨大的反響。
專家預測摩爾定律終結
毫無疑問,摩爾法則對整個世界意義深遠。不過,隨著晶體管電路逐漸接近性能極限,這一法則將會走到盡頭。摩爾法則何時失效?專家們對此眾說紛紜。早在1995年在芝加哥舉行信息技術國際研討會上,美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杰克·基爾比表示,5納米處理器的出現或將終結摩爾法則。中國科學家和未來學家周海中在此次研討會上預言,由于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30年后摩爾法則很可能就會失效。2012年,日裔美籍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在接受智囊網站采訪時稱,“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我們將看到摩爾法則崩潰。”前不久,摩爾本人認為這一法則到2020年的時候就會黯然失色。一些專家指出,即使摩爾法則壽終正寢,信息技術前進的步伐也不會變慢。
摩爾定律或在2021終結
50年前,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了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晶體管)數目,約每隔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最近幾十年,這個定律堪稱科技界的鐵律,無論是半導體制造商還是芯片設計商,幾乎都在按照這個規律發展。
但是,最近兩年,以英特爾為首的半導體廠商開始放慢制程的升級迭代之路,而人們也不得不開始討論摩爾定律的預言是否已經失效,半導體廠商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挑戰?
從最近一期的半導體國際技術路線圖上可以看出,到2021年,微處理器內部的晶體管的尺寸縮小的進度不是放緩,而是將停止縮小,這也就意味著推動半導體行業變革的摩爾定律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延續摩爾定律究竟有多難?
實際上,過去幾十年半導體行業也沒有和摩爾定律完全保持一致的節奏。
從 1965 年到 1975 年,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幾乎每年都會翻番;然而在1975年之后,由于技術的限制,周期變為了兩年;到上世紀 90 年代末,又回到了正規。
而現在半導體廠商又面臨了什么樣的困難?
目前,半導體制造商最先進的半導體制程已經達到了14nm,正在朝著10nm前進,但這幾乎已經無限接近硅材料的物理極限。有人會說,未來還會有7nm和5nm,但事實真會如此嗎?
如果繼續按照摩爾定律來研發更高級的工藝制程,會面臨物理和經濟(投入產出比)兩方面的挑戰。
摩爾定律本身是一條物理定律,但是在硅晶體管的尺寸接近10nm的時候,柵氧化層的厚度只相當于十個原子的厚度。這就會極易產生量子效應,并且導致晶體管的特性難以控制,例如漏電問題。對半導體廠商而言,這是一堵穿不透的墻。
除此之外,因為晶體管尺寸的縮小,芯片制造成本在逐漸增加,長期以往每顆芯片的毛利率甚至還會低于制造的成本。很明顯,未來大多數廠商會因投入產出比而選擇更具商業價值的制程。
如何應對?
即便半導體制造商無法進一步縮小晶體管的尺寸,但這并不代表半導體行業就此停滯不前,業內人士認為有兩種方案值得嘗試。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晶體管的尺寸無法縮小,但未來能夠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堆疊技術來提升晶體管的密度,這一技術成熟后就可同時保證經濟和技術效益。
目前,這樣的3D技術事實上已經在存儲芯片上得到了應用,例如英特爾推出的3DxPoint閃存技術,它在壽命、存儲速度以及容量密度上都要比傳統閃存高幾個level,另外,三星和閃迪等存儲廠商也已經在這一領域推出了各自的產品。
另外,業界還認為我們可以尋找硅材料的替代品,例如利用新型納米材料可能做出接近分子大小的電路。為此,國內外已經在著手研究這些新的材料。
這眾多可能成為硅的繼任者之中,石墨烯的呼聲無疑是最高的,任正非就曾公開表示,石墨烯時代顛覆硅時代。
石墨烯之所以能受到業界的青睞,是因為它比硅材料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是世界上最薄、導電性能最強的材料。石墨烯只有一個原子厚,并且具有強度高、導熱和導電效高等優異特性,當石墨烯與與其他元素摻雜或復合也可具有半導體特性。
不過制約石墨烯商業化的是,這種材料目前仍然無法量產,而且石墨烯制備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制造一克石墨烯材料比黃金還要貴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