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I 的定義:
DVI-A : 就是與 VGA 規范一樣的 包括 RGBHV 信號線的模擬接口,
RGB 是什么不用贅述了吧, HV 分別是水平 和 垂直 掃描的 行同步 與 場同步信號。
VaGA 接口規范同樣提供 RGBHV , 所以 DVI-A 就是兼容 VGA 接口的。
DVI-D : Silicon Image、Intel、Compaq、IBM、HP、NEC、Fujitsu等公司
共同組成數字顯示工作組(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DDWG)制定。
數字信號由Silicon Image的 發送器按照TMDS協議編碼后通過TMDS通道發送給
接收器(一般也是 Silicon Image 的芯片)再解碼。
根據DVI標準,一條TMDS通道可以達到165MHz的工作頻率和10-bit接口,也就是可以提供1.65Gbps的帶寬,這足以應付1920*1080/60Hz的顯示要求。另外,為了擴充兼容性,DVI還可以使用第二條TMDS通道,這樣其帶寬將會高過2Gbps。
DVI-D 才是 真正的數字信號傳輸。
DVI-A 只是換湯不換藥的定義而已。其實就是 VGA 接口標準。
DVI-I 是整合了上述 DVI-A 以及 DVI-D 的接口的總稱。
具體在接口插座管腳定義上有明顯的區分。也就是說:看看 DVI 的接口管腳就知道個大概了。
概述:
DVI-A ( A= Analog ) 是模擬信號接口, 只能去接 DVI-A 或者 VGA 接口的信號。
DVI-D ( D= Digital ) 是數字信號接口, 只能去接 DVI-D 接口的信號。
DVI-I ( I = A+D = Integrated ) 含及上述兩個接口, 在管腳定義上有明顯的區分,
當 DVI-I 接 VGA 時, 就是 起到了 DVI-A 的作用 ;
當 DVI-I 接 DVI-D時, 只起了 DVI-D 的作用。
DVI-A 的接口圖示:
DVI-D 的接口圖示 :
DVI-I 的接口圖示 :
這只是參考圖示, 是根據某些廠家的線纜制作的實物拍照的樣圖。 這也不是絕對的。實際確切的管腳定義在以后續圖時詳細說明,包括: 管腳定義, 聯接圖示, HDCP 說明, HDMI 范例。為了通俗些, 都描述的不是很難。因為若是懂技術的同行就不需要俺來講解了, 全都是給海外整個集團各個部門普及知識用的。(英文就不必翻譯了, 俺在樓上都基本用中文描述了一遍。英文的不看也行。俺的英文很濫的,慚愧啊。)
給出的圖示中 : 按電子屆的“行話”說 插座有“公, 母” 之分, 實際本行內(中英文)定義就是這么說的(可不是俺的發明, 大家可別往歪處想。 )以后會給出實際圖示描述的聯接指南, 俺自己做的。希望對網友有些小小的參考。
補充幾點:
Single Link 可理解為 單通道;
Dual Link 可理解為 雙通道。
另外 DVI-A 與 DVI-D 不是相互兼容/通用的。
例如 AE500 投影儀就是 DVI-D 的輸入接口, 你只能接駁 DVI-D 的視頻源(例如 DVD 影碟機)。
這就等于定死了: 你必須得用 DVI-D 的接口。
或這么說: AE500 可以去接 DVI-I 的視頻源, 但只能用 DVI-I 接口中的 DVI-D部分。
從 DVI-I 以及 DVI-D 的管腳圖的差別就可以看出 DVI-A 的信號規范了。
大家可以看看: DVI-I 與 DVI-D 的差別是這么幾個插腳 :
DVI-D:
DVI-I :
C1 = Analog Red 模擬視頻信號 三基色信號線中的 紅
C2 = Analog Green 模擬視頻信號 三基色信號線中的 綠
C3 = Analog Blue 模擬視頻信號 三基色信號線中的 藍
C4 = Analog H ( Horizontal )sync 模擬視頻信號 (水平掃描) 行同步信號
C5 = Analog Ground 模擬視頻信號 地線
8 = Analog V ( Vertical ) sync 模擬視頻信號 (垂直掃描) 場同步信號
( 在 DVI-D 中, 8 是 No Connect 就是 空腳, 什么也沒有連接 )
除了地線以外, 是不是 DVI-D 的原架構規范基礎上,多了 R G B H V 這幾個與 VGA 定義一樣的信號線插腳?所以 這 DVI-D 多余出來的 管腳就是 DVI-A , 二者結合組成了 DVI-I 。(其中還有 6 , 7 腳等是 VGA 定義中 DDC2B 的規范,雖然DDC2B也是計算機 VGA接口 即插即用的補充定義。這里對模擬視頻聯接 DVI-A 可以忽略。 DVI 數字部分的數據傳輸還是需要的DDC2B信號的)
看完管腳規范/定義后, 再看看實際的圖例。 VGA的規范中還有 即插即用的 DDC2B 的規范以及相應的管腳,接計算機時必用。但是對于 DVI 來說 若是接其他模擬視頻設備就不需要了。一般的 DVI 接口轉VGA 的模擬部分的信號線都是基于RGBHV 的。
DVI-A 聯接圖示:
假設 顯示終端是 DVI-I (或 DVI-A) 的接口, 信號源是 VGA 接口的, 那就配置這樣一根線纜聯接即可。大家看到了吧:一端是接視頻源的 VGA 接口,另一端是接終端的 DVI-I (或者 DVI-A)接口。
圖中俺還畫了音頻的連接線, 其實大家一看就明白, 不用俺贅述了吧。
DVI-D 聯接圖示:
假設顯示終端是 DVI-D 接口的投影儀, 而信號源是 DVI-D 接口的 影碟機,就配備這樣一根 DVI-D 線纜即可。
其實今后大部分是這種情況。許多視頻源都是 DVI-D 的輸出接口,而顯示終端也大都是 DVI-D 的 ( 例如 AE500 )。
RGBHV:
當使用模擬部分 (DVI-A) 聯接時,除了 VGA 以外,也可以聯接 RGBHV 輸出的其他視頻設備。這種插座/插頭 在視頻廣電設備中常見, 不用俺多說了吧。
大家可以看到,線纜中的插頭里: 除了 三基色的 R G B (紅 綠 藍 )以外, 還有兩個 H V ( 行 場 ) 同步信號線。由于插頭的外殼是接地的, 所以從 DVI-I 連接線的這端就只有 R G B H V 五個信號線聯接了。不管你接的是模擬的 VGA 插座也好, 別的模擬視頻連接插座也好, 其實萬變不離其宗: R G B H V !
DVI-I 輸入端 聯接 DVI-D 輸出時 :
俺已經說過了, 就是 DVI-I中的 DVI-D 部分起了作用, 實際就是 DVI-D 聯接。
這是 DVI 信號線中的TMDS數字信號以及控制信號、模擬信號列表:
數字信號部分
模擬信號部分
大家可以看到: 模擬部分關鍵的就是 RGBHV (模擬接地信號線除外)。
AE500是DVI-D接口,可不可以接DVI-I接口呢?一定要接DVI-D嗎,DVI-I不是可以兼容-D的么?DVI-I輸出的HTPC連接DVI-D的AE500有沒有問題?
DVI-D可以用DVI-I的接口, 電氣原理上沒什么不適。 打個通俗的比喻吧:DVI-I 是現金加支票兩種結算方式 ,比較靈活,選擇余地大。DVI-D只是現金結算方式,就一種選擇。那么DVI-I是可以與DVI-D做交易的, 因為DVI-I的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其中一種恰好適合DVI-D 。因為DVI-D只做現金交易,那好,DVI-I 就放棄 支票交易模式。單單用DVI-I 中的現金交易模式來與DVI-D溝通,不知比喻適合否。
例如AE500投影儀就是DVI-D 的輸入接口, 你只能接駁 DVI-D 的視頻源(例如 DVD 影碟機)。這就等于定死了: 你必須得用 DVI-D 的接口。或這么說: AE500 可以去接 DVI-I 的視頻源, 但只能用 DVI-I 接口中的 DVI-D部分。若是 非要用 DVI-I 插座去接 DVI-D ,并且機械聯接上不吻合的話,就用鉗子將多余的 DVI-A 的那幾個管腳拔掉。 不就只剩下DVI-D 了嘛。當然先預埋線纜, 后補做插座也不是不好。DVI-I 輸出的 HTPC 接 DVI-D 沒有問題, 只是 HTPC 本身就有 VGA 接口了,還輸出 DVI-I 干嘛?俺的 ATI 鐳系列 AGP 卡 是只輸出 DVI-D的, 沒有多余的 DVI-A 的必要。因為 AGP顯卡有 模擬的 VGA D SUB 15 接口啊, 就是通用的接普通監視器的VGA 接口,這不就等于是DVI-A嘛。
DVI的缺點是沒有附帶Audio音頻聯接,而且DVI的接口插座是沿襲以前的一些插座模式(例如什么P&D、DFP…),顯得有些大。大家都知道如今計算機多媒體常用的IEEE1394以及USB接口吧,都很小、輕靈,但它們的速度也不慢啊。DVI的下一代繼承者:HDMI出現了,解決了俺說的上述問題。
本圖相片中的插座只有DVI-D,還沒有HDMI 插座:
HDMI 的樣式:
與大家經常玩的USB接口、IEEE1394 接口以及一些數碼相機的接口相仿,但是內含全部Video視頻,Audio 音頻聯接信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承擔將來的HDTV 高清晰數字電視信號傳輸也綽綽有余,大家不必擔心:)
HDMI 肯定會替代DVI 的,HDMI 發揚光大了DVI 的特點(數字視頻信號TMDS傳輸),并融入了AUDIO (數字音頻信號傳輸)。所以HDMI =VIDEO+HDCP+AUDIO (數字視頻,版權保護,數字音頻)。
出于向下兼容的考慮,HDMI兼容DVI,所以有許多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從視頻源(HTPC、影碟機、機頂盒等)處的DVI-D 信號,匯集別處的音頻源的音頻信號,一起接駁在終端的HDMI接口處。
還可以由信號源(例如影碟機、機頂盒等)的HDMI接口處,將視頻和音頻信號分離(剝離),分別供給你的音視頻終端:例如影碟機的HDMI 輸出中的視頻給DVI 接口的投影儀,同時影碟機的HDMI 輸出中的音頻供給AV Receiver (功放),你看不矛盾吧^_^
HDMI支持標準、增強、以及高清晰數字電視視頻、以及標準立體聲、多聲道環繞立體聲數字音頻格式。
HDMI支持未經壓縮的數字視頻信號, 注意是“未經壓縮”, 那可是“純正”高保真哪 !
同樣HDMI是被那些聯盟的成員一起開發的,自然少不了Silicon Image (竟跟他們打交道了 )。
具備HDMI 的機器已經面世:
大家看到兩個機器背面的 HDMI 輸出接口/插座了吧。右側的那臺機器的 DCDI 標志的右邊,就是 HDMI OUT 。HDMI 目前已經有1.1 的版本了。現在已經有具備HDMI 的家用型器材面世了。相繼的配套線纜也會普及的……
這是一個以往的 AV 聯接與最新的HDMI 聯接的圖例。注意這只是圖例,與實際聯接略有出入。
假設DVD影碟機是色差(分量)輸出到功放(AV Receiver ) , 因此需要三根色差線作為視頻聯接。DVD 影碟機輸出 5.1 聲道的環繞聲輸出到功放,因此需要6根音頻線。(假設是DVD 影碟機的內置解碼器解碼后輸出, 實際大部分用家是依靠影碟機的同軸或光纖的SPDIF 輸出至功放的。咱們這里只是舉例而已。)
數字電視(衛星或者有線)機頂盒是色差輸出至功放,也需要三根視頻線。假設機頂盒是立體聲雙聲道輸出, 因此需要兩根音頻線。
由功放接屏幕電視機,也需要兩根立體聲的音頻線,三根色差的視頻線。這里沒有考慮實際的多聲道音箱組, 只是假設功放只聯接了大屏幕電視機。實際廣大發燒友是用功放接多聲道環繞音箱的。這里只是舉例,與實際應用有些不同,各位不要見怪。
這樣的傳統的聯接方法: 需要 19 根信號線(9 根視頻線, 10根音頻線) 38個聯接處
如今若是采用HDMI 規范時,只需如此的簡單聯接了:
大家可以看到:由原先的19根線,38 各聯接處, 全部略減為只需3根線纜, 6個(插頭/插座)聯接處。就可以全部搞掂(高質量的數字音頻以及數字視頻信號的同步傳輸)。
不必擔心:同樣是高質量的視頻信號傳輸(高清晰的都不在話下), 以及高質量的多聲道的數字音頻信號傳輸。聯接很簡單了吧……
當然有時候音頻和視頻也不是必須同時聯結/傳輸的,
例如:視頻源/負責視頻切換的功放等,接投影儀時,就不需要音頻信號。
但是用于各式各樣的/多類的家電產品, 采用HDMI 還是方便很多。以前傳統的聯接,是模擬信號(視頻的分量信號,以及立體聲雙聲道音頻信號),或模擬信號(視頻分量)+數字信號(音頻的 SPDIF,光纖或同軸)傳輸。而新近的 HDMI 將會是完全數字信號傳輸了。
如何利用現有的DVI 走線而去兼容HDMI 新接口:
由于HDMI是向下兼容DVI的,因此直接聯接,海外已經有廠家制作出了對應的HDMI -DVI 相互轉換的線纜。當然長度不是很夠,一般3 米、5 米就差不多了。若是各位現有的DVI 線的布局、走線、預埋已經弄好了,就不必再購置新的HDMI-DVI線纜了。
有何密笈 ?!那就是HDMI—DVI 轉接適配器
大家看看圖例,就明白了吧:可以繼續沿用過去的DVI-DVI線纜,廠家專門制作的或者自己DIY制作的。
然后在某一端接配HDMI-DVI 適配器,不就可以接駁新的HDMI 接口了嘛。
( 圖例中的DVI - HDMI適配器 可以讓你在DVI接口的某端,利用原有的DVI接口,通過轉接適配器而變成了 HDMI接口,針對“公的”或“母的 DVI或HDMI 接口,都有相應的轉接適配器的,就這么簡單。)
HDMI“轉”DVI 有損失嗎 ?
HDMI到DVI是向下兼容,沒必要“轉換”。HDMI 的規范在設計時已經聲明:全面兼容 DVI 標準。既然 HDMI完全兼容DVI, 所以沒什么需要轉換的,就目前來說。
HDMI規范規定 :一旦HDMI接口的設備檢測到你的這個聯接設備的接口信號傳輸指令中,不包含HDMI 指定特殊標識符的,就認定你這個是DVI 接口的設備。就完全按 DVI 的規范來傳輸,都是數字視頻信號, 并指明HDMI 向下兼容DVI !!所以可以這么說:所有的DVI 的規范,HDMI 都可以“照章辦事”。
==============
HDMI 規范中規定:
CEA EDID數據傳輸的第一個時序擴展段中要包含VSDB 信號。就是HDMI Vendor Specific Data Block (HDMIVSDB) . 這是一個 EIA/CEA-861B Vendor Specific Data 數據塊。包含一個 24 位的 IEEE Registration Identifier 0x000C03, 一個 HDMI 批準、許可的數據值。為了測定接收端是否HDMI 設備,HDMI 源設備需要檢測接收端設備的EDID 數據傳輸擴展時序中,是否存在這個 VSDB 數據塊( 由 HDMI 設備制造廠商根據協議制定并提供的)。任何一個HDMI設備都會自動響應一個HDMI VSDB ,這是一個合理長度的數據表述 , 含及IEEE 注冊、登記的標識符:0x000C03,只要HDMI 源設備接到這個標示符相關數據的響應,就將接收端設備認定為HDMI 設備。否則, HDMI 規范指定:任何接收端設備在 E-EDID 數據傳輸時不回傳包含 這個HDMI VSDB ,即合理長度的HDMI 數據標識符(IEEE Registration Identifier )的響應。就會被認為所聯接的是 DVI 設備。
================
理解了吧, 要不然就打個通俗的比喻。假如你是HDMI 族的首領, 坐鎮X虎山,紀律森嚴。只有同族同行的才知道你的黑話。這時突然有陌生人上山求見, 并報上名來。 當然你得先審核一下了。
你就首先詢問一句黑話:“ 天王蓋地虎 ?!” (HDMI 規定的黑話 )
若是對方答出“ 寶塔鎮河妖 ”,你就知道他是自己人了,于是按 HDMI 族的對待,
(接著就是再詢問他是哪家的,老大是誰。 通用的黑道流程嘛。人家這時可能會說:“許旅長的飼馬副官胡彪... ” 接著握手,含淚欲滴狀:“同志, 我可找到組織了 ......” )
若是對方達不出來出黑話,那就按黑道上規矩,一律當作DVI 族的處理, 拉出去......
====================
當 HDMI 知道聯接的是DVI 接口的設備時,就會完全按照 DVI 的規范去傳輸數字視頻信號。目前的家電影音設備也就標清(標準清晰度)而已,例如 DVD 。就是目前的某些高清格式,DVI 也不會有什么麻煩。因為目前 DVI 是普及的,HDMI 還是“新鮮事物”但是將來,HDMI 普及時, 并且又有更高更新的, 高清的大容量HDTV 數字視頻傳輸, 到那時:HDMI 再聯接一個DVI接口的設備,HDMI 主設備就要考慮考慮了 。
當然 DVI 也支持HDTV 高清,若是目前的這些高清格式,DVI 都可以做到。但是HDMI 可以做得更好而已。為以后的HDTV標準/規范的升級,留下了可發展的欲留空間。有些 HDMI 的功能是與DVI不同的,HDMI 規范中列舉了列舉了一些。這時如何兼顧相對低一級的 DVI 規范,可能要做些調整,甚至是某些犧牲。但是現在,似乎不那么重要,將來會有一部分的。所以,目前HDMI 的新設備去聯接DVI 設備,都會很好地兼容的,不必擔心什么。
所謂的DVI 與HDMI 的“轉換頭”只是接口的機械標準的轉換,涉及尺寸、封裝、機械規格等。而實際的電氣線路上沒有變化。聯接的還都是TMDS 的數字傳輸信號線等以及EDID 、DDC2B 等信號。目前來說:DVI數字視頻源信號(例如DVD影碟機),被 HDMI 接收端接收(例如投影儀),可以準確無誤地達到DVI 的指標。而將來的某些更高級的由 HDMI 傳輸的數字視頻信號,在轉成 DVI 時,會有些顧慮。
===========
這也可以用 USB 移動硬盤來舉例:
俺家里的PC 是 奔4 2GHZ 以上的配置,主機板上是 USB 2.0 接口,而單位的PC 是以前的奔4 1.X GHz 的配置, 主機板上是USB1.0 接口,正好俺有個USB 2.0接口的移動硬盤。
這時就有了這樣的情況:不是很大的數據文件傳輸時,例如幾百K、幾兆的文件傳輸時,用USB2.0的移動硬盤接單位的PC (USB1.X),速度與接自家的 PC 感覺差不多。因為USB2.0是向下兼容的,一旦將移動硬盤接到單位的PC,系統就自動識別是 USB1.X 的接口,所以這時 USB2.0 的移動硬盤可以完全充足地發揮USB1.X 的所有功能,感覺是一樣的,不需要轉換。而傳輸大容量數據時,比如 1GB、5GB 的文件時, 就發現USB2.0的移動硬盤接自家的PC 時,速度很快,相比之下:USB2.0的移動硬盤接單位的PC時的傳輸/拷貝速度就太慢了。USB1.X 的PC 雖然也能傳輸、拷貝上GB 的文件,但是感覺力不從心了。
USB1.0 的設備接 USB2.0 的設備,還有必要擔心什么,顧慮什么 “轉換”嗎?
當俺聯接移動硬盤到單位的PC 時,WinXP 已經自動彈出提示窗口了:
大意是:你所聯接的移動硬盤是高速( USB2.0 )而你的系統接口是低速的( USB1.X) ,所以你的高速移動硬盤不能完全發揮高速性能... 其實這就與 HDMI 聯接 DVI 的識別流程和處理手法相似。
===================================
DVI 與HDMI 是一樣的,都是數字視頻傳輸規范,雖然名字不同,但是HDMI 是充分考慮了DVI 的規范后, 才升級的,因此完全兼容DVI 。從續圖可以看出:二者都是T.M.D.S 數字傳輸格式。
俺的水平有限, 目前還沒覺得HDMI 向下兼容 DVI 有什么顯著的問題,若是俺看到了,會及時補充、糾正的。
HDMI 聯接時所必需的識別碼:
HDMI 的數據傳輸示意圖(T.M.D.S ) :
DVI規范的數據傳輸示意圖 (T.M.D.S):
圖中可以看到:二者都是采用的數字T.M.D.S信號聯接,HDMI到DVI 無須轉換。
DVI的缺點是沒有附帶Audio音頻聯接,而且DVI的接口插座是沿襲以前的一些插座模式(例如什么P&D、DFP…),顯得有些大。大家都知道如今計算機多媒體常用的IEEE1394以及USB接口吧,都很小、輕靈,但它們的速度也不慢啊。DVI的下一代繼承者:HDMI出現了,解決了俺說的上述問題。
本圖相片中的插座只有DVI-D,還沒有HDMI 插座:
HDMI 的樣式:
與大家經常玩的USB接口、IEEE1394 接口以及一些數碼相機的接口相仿,但是內含全部Video視頻,Audio 音頻聯接信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承擔將來的HDTV 高清晰數字電視信號傳輸也綽綽有余,大家不必擔心:)
HDMI 肯定會替代DVI 的,HDMI 發揚光大了DVI 的特點(數字視頻信號TMDS傳輸),并融入了AUDIO (數字音頻信號傳輸)。所以HDMI =VIDEO+HDCP+AUDIO (數字視頻,版權保護,數字音頻)。
出于向下兼容的考慮,HDMI兼容DVI,所以有許多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從視頻源(HTPC、影碟機、機頂盒等)處的DVI-D 信號,匯集別處的音頻源的音頻信號,一起接駁在終端的HDMI接口處。
還可以由信號源(例如影碟機、機頂盒等)的HDMI接口處,將視頻和音頻信號分離(剝離),分別供給你的音視頻終端:例如影碟機的HDMI 輸出中的視頻給DVI 接口的投影儀,同時影碟機的HDMI 輸出中的音頻供給AV Receiver (功放),你看不矛盾吧^_^
HDMI支持標準、增強、以及高清晰數字電視視頻、以及標準立體聲、多聲道環繞立體聲數字音頻格式。
HDMI支持未經壓縮的數字視頻信號, 注意是“未經壓縮”, 那可是“純正”高保真哪 !
同樣HDMI是被那些聯盟的成員一起開發的,自然少不了Silicon Image (竟跟他們打交道了 )。
具備HDMI 的機器已經面世:
大家看到兩個機器背面的 HDMI 輸出接口/插座了吧。右側的那臺機器的 DCDI 標志的右邊,就是 HDMI OUT 。HDMI 目前已經有1.1 的版本了。現在已經有具備HDMI 的家用型器材面世了。相繼的配套線纜也會普及的……
這是一個以往的 AV 聯接與最新的HDMI 聯接的圖例。注意這只是圖例,與實際聯接略有出入。
假設DVD影碟機是色差(分量)輸出到功放(AV Receiver ) , 因此需要三根色差線作為視頻聯接。DVD 影碟機輸出 5.1 聲道的環繞聲輸出到功放,因此需要6根音頻線。(假設是DVD 影碟機的內置解碼器解碼后輸出, 實際大部分用家是依靠影碟機的同軸或光纖的SPDIF 輸出至功放的。咱們這里只是舉例而已。)
數字電視(衛星或者有線)機頂盒是色差輸出至功放,也需要三根視頻線。假設機頂盒是立體聲雙聲道輸出, 因此需要兩根音頻線。
由功放接屏幕電視機,也需要兩根立體聲的音頻線,三根色差的視頻線。這里沒有考慮實際的多聲道音箱組, 只是假設功放只聯接了大屏幕電視機。實際廣大發燒友是用功放接多聲道環繞音箱的。這里只是舉例,與實際應用有些不同,各位不要見怪。
這樣的傳統的聯接方法: 需要 19 根信號線(9 根視頻線, 10根音頻線) 38個聯接處
如今若是采用HDMI 規范時,只需如此的簡單聯接了:
大家可以看到:由原先的19根線,38 各聯接處, 全部略減為只需3根線纜, 6個(插頭/插座)聯接處。就可以全部搞掂(高質量的數字音頻以及數字視頻信號的同步傳輸)。
不必擔心:同樣是高質量的視頻信號傳輸(高清晰的都不在話下), 以及高質量的多聲道的數字音頻信號傳輸。聯接很簡單了吧……
當然有時候音頻和視頻也不是必須同時聯結/傳輸的,
例如:視頻源/負責視頻切換的功放等,接投影儀時,就不需要音頻信號。
但是用于各式各樣的/多類的家電產品, 采用HDMI 還是方便很多。以前傳統的聯接,是模擬信號(視頻的分量信號,以及立體聲雙聲道音頻信號),或模擬信號(視頻分量)+數字信號(音頻的 SPDIF,光纖或同軸)傳輸。而新近的 HDMI 將會是完全數字信號傳輸了。
如何利用現有的DVI 走線而去兼容HDMI 新接口:
由于HDMI是向下兼容DVI的,因此直接聯接,海外已經有廠家制作出了對應的HDMI -DVI 相互轉換的線纜。當然長度不是很夠,一般3 米、5 米就差不多了。若是各位現有的DVI 線的布局、走線、預埋已經弄好了,就不必再購置新的HDMI-DVI線纜了。
有何密笈 ?!那就是HDMI—DVI 轉接適配器
大家看看圖例,就明白了吧:可以繼續沿用過去的DVI-DVI線纜,廠家專門制作的或者自己DIY制作的。
然后在某一端接配HDMI-DVI 適配器,不就可以接駁新的HDMI 接口了嘛。
( 圖例中的DVI - HDMI適配器 可以讓你在DVI接口的某端,利用原有的DVI接口,通過轉接適配器而變成了 HDMI接口,針對“公的”或“母的 DVI或HDMI 接口,都有相應的轉接適配器的,就這么簡單。)
HDMI“轉”DVI 有損失嗎 ?
HDMI到DVI是向下兼容,沒必要“轉換”。HDMI 的規范在設計時已經聲明:全面兼容 DVI 標準。既然 HDMI完全兼容DVI, 所以沒什么需要轉換的,就目前來說。
HDMI規范規定 :一旦HDMI接口的設備檢測到你的這個聯接設備的接口信號傳輸指令中,不包含HDMI 指定特殊標識符的,就認定你這個是DVI 接口的設備。就完全按 DVI 的規范來傳輸,都是數字視頻信號, 并指明HDMI 向下兼容DVI !!所以可以這么說:所有的DVI 的規范,HDMI 都可以“照章辦事”。
==============
HDMI 規范中規定:
CEA EDID數據傳輸的第一個時序擴展段中要包含VSDB 信號。就是HDMI Vendor Specific Data Block (HDMIVSDB) . 這是一個 EIA/CEA-861B Vendor Specific Data 數據塊。包含一個 24 位的 IEEE Registration Identifier 0x000C03, 一個 HDMI 批準、許可的數據值。為了測定接收端是否HDMI 設備,HDMI 源設備需要檢測接收端設備的EDID 數據傳輸擴展時序中,是否存在這個 VSDB 數據塊( 由 HDMI 設備制造廠商根據協議制定并提供的)。任何一個HDMI設備都會自動響應一個HDMI VSDB ,這是一個合理長度的數據表述 , 含及IEEE 注冊、登記的標識符:0x000C03,只要HDMI 源設備接到這個標示符相關數據的響應,就將接收端設備認定為HDMI 設備。否則, HDMI 規范指定:任何接收端設備在 E-EDID 數據傳輸時不回傳包含 這個HDMI VSDB ,即合理長度的HDMI 數據標識符(IEEE Registration Identifier )的響應。就會被認為所聯接的是 DVI 設備。
================
理解了吧, 要不然就打個通俗的比喻。假如你是HDMI 族的首領, 坐鎮X虎山,紀律森嚴。只有同族同行的才知道你的黑話。這時突然有陌生人上山求見, 并報上名來。 當然你得先審核一下了。
你就首先詢問一句黑話:“ 天王蓋地虎 ?!” (HDMI 規定的黑話 )
若是對方答出“ 寶塔鎮河妖 ”,你就知道他是自己人了,于是按 HDMI 族的對待,
(接著就是再詢問他是哪家的,老大是誰。 通用的黑道流程嘛。人家這時可能會說:“許旅長的飼馬副官胡彪... ” 接著握手,含淚欲滴狀:“同志, 我可找到組織了 ......” )
若是對方達不出來出黑話,那就按黑道上規矩,一律當作DVI 族的處理, 拉出去......
====================
當 HDMI 知道聯接的是DVI 接口的設備時,就會完全按照 DVI 的規范去傳輸數字視頻信號。目前的家電影音設備也就標清(標準清晰度)而已,例如 DVD 。就是目前的某些高清格式,DVI 也不會有什么麻煩。因為目前 DVI 是普及的,HDMI 還是“新鮮事物”但是將來,HDMI 普及時, 并且又有更高更新的, 高清的大容量HDTV 數字視頻傳輸, 到那時:HDMI 再聯接一個DVI接口的設備,HDMI 主設備就要考慮考慮了 。
當然 DVI 也支持HDTV 高清,若是目前的這些高清格式,DVI 都可以做到。但是HDMI 可以做得更好而已。為以后的HDTV標準/規范的升級,留下了可發展的欲留空間。有些 HDMI 的功能是與DVI不同的,HDMI 規范中列舉了列舉了一些。這時如何兼顧相對低一級的 DVI 規范,可能要做些調整,甚至是某些犧牲。但是現在,似乎不那么重要,將來會有一部分的。所以,目前HDMI 的新設備去聯接DVI 設備,都會很好地兼容的,不必擔心什么。
所謂的DVI 與HDMI 的“轉換頭”只是接口的機械標準的轉換,涉及尺寸、封裝、機械規格等。而實際的電氣線路上沒有變化。聯接的還都是TMDS 的數字傳輸信號線等以及EDID 、DDC2B 等信號。目前來說:DVI數字視頻源信號(例如DVD影碟機),被 HDMI 接收端接收(例如投影儀),可以準確無誤地達到DVI 的指標。而將來的某些更高級的由 HDMI 傳輸的數字視頻信號,在轉成 DVI 時,會有些顧慮。
===========
這也可以用 USB 移動硬盤來舉例:
俺家里的PC 是 奔4 2GHZ 以上的配置,主機板上是 USB 2.0 接口,而單位的PC 是以前的奔4 1.X GHz 的配置, 主機板上是USB1.0 接口,正好俺有個USB 2.0接口的移動硬盤。
這時就有了這樣的情況:不是很大的數據文件傳輸時,例如幾百K、幾兆的文件傳輸時,用USB2.0的移動硬盤接單位的PC (USB1.X),速度與接自家的 PC 感覺差不多。因為USB2.0是向下兼容的,一旦將移動硬盤接到單位的PC,系統就自動識別是 USB1.X 的接口,所以這時 USB2.0 的移動硬盤可以完全充足地發揮USB1.X 的所有功能,感覺是一樣的,不需要轉換。而傳輸大容量數據時,比如 1GB、5GB 的文件時, 就發現USB2.0的移動硬盤接自家的PC 時,速度很快,相比之下:USB2.0的移動硬盤接單位的PC時的傳輸/拷貝速度就太慢了。USB1.X 的PC 雖然也能傳輸、拷貝上GB 的文件,但是感覺力不從心了。
USB1.0 的設備接 USB2.0 的設備,還有必要擔心什么,顧慮什么 “轉換”嗎?
當俺聯接移動硬盤到單位的PC 時,WinXP 已經自動彈出提示窗口了:
大意是:你所聯接的移動硬盤是高速( USB2.0 )而你的系統接口是低速的( USB1.X) ,所以你的高速移動硬盤不能完全發揮高速性能... 其實這就與 HDMI 聯接 DVI 的識別流程和處理手法相似。
===================================
DVI 與HDMI 是一樣的,都是數字視頻傳輸規范,雖然名字不同,但是HDMI 是充分考慮了DVI 的規范后, 才升級的,因此完全兼容DVI 。從續圖可以看出:二者都是T.M.D.S 數字傳輸格式。
俺的水平有限, 目前還沒覺得HDMI 向下兼容 DVI 有什么顯著的問題,若是俺看到了,會及時補充、糾正的。
HDMI 聯接時所必需的識別碼:
HDMI 的數據傳輸示意圖(T.M.D.S ) :
DVI規范的數據傳輸示意圖 (T.M.D.S):
圖中可以看到:二者都是采用的數字T.M.D.S信號聯接,HDMI到DVI 無須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