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矩轉速傳感器安裝于功率傳動軸之間,是一種測量各種扭矩、轉速及機械功率的精密測量儀器。
轉矩轉速傳感器工作原理
轉矩傳感器主要由扭力軸、磁檢測器,轉筒及殼體等四部分組成。磁檢測器包括配對的兩組內、外齒輪,永久磁鋼和感應線圈。外齒輪安裝載扭力軸測量段的兩端;內齒輪轉筒內,和外齒輪相對,永久磁鋼緊接內齒輪安裝在轉筒內。永久磁鋼,內外齒輪構成環狀閉合磁路,感應線圈固定在殼體的兩端蓋內。在驅動電機帶動下,內齒輪隨同轉筒旋轉。
內外齒輪是變位齒輪,并不齒合,齒頂六由工作氣隙,內外齒輪的齒頂相對時氣隙最窄,齒頂和齒槽相對時,氣隙最寬。內外齒輪在相對旋轉運動時,齒頂與齒槽交替對,相對轉動一個齒位時,工作氣隙發生一個周期的變化,磁路的磁阻和磁通隨之相應作周期變化,因此線圈中感應出近似正弦波的電壓訊號,訊號電壓瞬時值的變化和內外齒輪的相對位置的變化是一致的。
如果兩組檢測器的齒輪的投影互相重合時、兩組電壓訊號的相位差為零。安裝時,兩只內齒輪的投影是重合的。而扭力軸上的兩只外齒輪是按錯動半個齒安裝的。因此,兩個電壓訊號具有半個周期的相位差,即初始相位差為α0=180°。若齒輪為120齒,分度角為3°,相位差為180°時,相應外齒輪錯動1.5°。
當扭力軸受到扭矩作用時,產生扭角β,兩只外齒輪的錯位角變為1.5°±β兩個電壓訊號的相差角相應變為:α=120×(1.5°±β)=180°±120β。扭角和扭矩是成正比例的,因此扭角的變化和扭矩成正比,即相位差角的變化△α=α-α0=±120β=120K1M=KM式中K1為相位差角和扭矩的比例系數,K=±120K1,“±”另表示轉動方向。設扭力軸測量段的直徑為d,長度為L,扭力軸材料的剪切彈性模為G,則K1=32L/πdG。
將傳感器的兩個電壓訊號輸入TR-1轉矩轉速功率測量儀,經過儀表將電壓訊號進行放大、整形、檢相、變換成計數脈沖,然后計數和顯示,便可直接讀出扭矩和轉速的測量結果。由于采用磁電轉換、相位差原理和數字顯示的轉矩轉速測量方法,因此能進行穩定、可靠、快速、靈敏的高精度測量。
轉矩轉速傳感器的基本原理是:通過彈性軸、兩組磁電信號發生器,把被測轉矩、轉速轉換成具有相位差的兩組交流電信號, 這兩組交流電信號的頻率相同且與軸的轉速成正比,而其相位差的變化部分又與被測轉矩成正比。
在彈性軸的兩端安裝有兩只信號齒輪, 在兩齒輪的上方各裝有一組信號線圈, 在信號線圈內均裝有磁鋼, 與信號齒輪組成磁電信號發生 器。 當信號齒輪隨彈性軸轉動時, 由于信號齒輪的齒頂及齒谷交替周期性的掃過磁鋼的底部,使氣隙磁導產生周期性的變化, 線圈內部的磁通量亦產生周期性變化, 使線圈中感生出近似 正弦波的交流電信號。 這兩組交流電信號的頻率相同且與軸的轉速成正比, 因此可以用來測量轉速。
這兩組交流電信號之間的相位與其安裝的相對位置及彈性軸所傳遞扭矩的大小及方 向有關。當彈性軸不受扭時,兩組交流電信號之間的相位差只與信號線圈及齒輪的安裝相對位置有關,這一相位差一般稱為初始相位差,在設計制造時,使其相差半個齒距左右,即兩組交流電信號之間的初始相位差在 180 度左右。
在彈性軸受扭時,將產生扭轉變形, 使兩組交流電信號之間的相位差發生變化,在彈性變形范圍內, 相位差變化的絕對值與轉 矩的大小成正比。把這兩組交流電信號用專用屏蔽電纜線送入 NC 型扭矩測量儀或具有其功能的扭矩卡送入計算機,即可得到轉矩、轉速及功率的精確值。兩端的信號發生器是由安裝在彈性軸上的外齒輪、 安裝在套筒內的內齒輪、 固定在機座內 的導磁環、磁鋼、線圈及導磁支架組成封閉的磁路。
其中,外齒輪、內齒輪是齒數相同互相脫開不相嚙合的。 套筒的作用是當彈性軸的轉速較低或者不轉時, 通過傳感器頂部的小 電動機及齒輪或皮帶傳動鏈帶動套筒,使內齒輪反向轉動,提高了內、外齒輪之間的相對轉速,保證了轉矩測量精度。但是,此時輸出信號的頻率不能用來測量轉速。解決的辦法 是建議用戶另外增加轉速傳感器(如 NJ0、NJ1D、NJ2 等)或者在傳感器上增加一個轉速 傳感器(如 NJ3、NJ4 等) ,因為是磁電式傳感器,在轉速過低時仍然不能保證轉速的正確測量。
為此,又派生了 NJ*D 型低速系列轉矩轉速傳感器產品。NJ*D 型低速轉矩轉速傳感器的解決方法是增加了套筒測速頭及安裝在套筒上的測速齒輪,其測速頭的信號送入 NC-2A 型扭矩測量儀進行數據處理,不論套筒是否轉動,其輸出的轉速信號始終是彈性軸的實際轉速,即使轉速為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