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盛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商學院教授Phil Phan說,彭明盛是IBM市值和股價表現的最大功臣,正是他主導了IBM由硬件轉向服務和咨詢業的企業轉型。
今年5月底,IBM市值再一次超越微軟,當時IBM總市值超過2050億美元,微軟市值不到2040億美元。
微軟和IBM的淵源可以從上世紀80年代說起。當時正是因為IBM將個人電腦操作系統交由微軟開發,從而使得微軟在桌面操作系統領域站穩了腳跟,終結了IBM在電腦產業的統治權,從此微軟開始“飛黃騰達”,IBM則“一蹶不振”。
IBM上次市值超過微軟已經是1996年4月,當時IBM市值633億美元,超出微軟14億美元,但領先優勢并未保持多久,1999年末,微軟市值幾乎三倍于IBM。當時正是微軟股價的巔峰時期,接近60美元。
隨后,互聯網泡沫破裂,微軟股價持續走低,近10年來股價處于停滯狀態,而IBM股價在經歷一段波動后,2008年末開始攀升。
彭明盛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商學院教授倪建表示,IBM超越微軟意味著服務型公司已經成為主流趨勢,IBM也早于其他科技公司完成了向服務業的轉變。
“現在科技企業已經成為了華爾街的熱門話題。”倪建說。
與此同時,倪建認為,微軟對于投資者來說已經變得不那么有吸引力,“微軟熱賣的Xbox與它的主業操作系統聯系太少,msn也是這個道理,況且還在虧錢。”
即便是微軟的操作系統,目前也在受到挑戰,“云計算的興起更多要求的是移動服務器的處理能力,而Windows更適用于本地化的處理。”
另一方面,微軟的操作系統的銷售依賴于個人電腦的銷量,如今包括蘋果和谷歌在內的移動電子設備的盛行,大大削弱了微軟操作系統的需求量。
“另外,IBM現在越來越重視新興市場國家,例如金磚四國,在這些國家服務業和咨詢業的發展空間遠比西方國家來的大。” Phil Phan說。
但倪建提醒,與微軟相比,IBM盈利能力仍較遜色。2011年第一財季,IBM凈利潤為28.6億美元,同比增長10%;微軟凈利潤為52.3億美元,同比增長31%。
倪建對“彭明盛是IBM市值和股價表現的最大功臣”的說法,持相反意見,“管理層與公司是一體化的,公司長期戰略和文化的形成不是靠一位CEO。”
IBM內部競爭下一任CEO職位的角逐眼下正在逐漸升溫。據熟悉彭明盛的知情人士透露,他正在征詢如何處理過渡期問題的建議。外界猜測他將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任命接班人。
目前,熱門候選人包括現年53歲的銷售部門主管Virginia Rometty,現年56歲的全球服務部門主管Michael Daniels是二號人選,現年52歲的硬件部門高級副總裁Rodney Adkins排名第三。
誰是下一個?
誰會繼IBM后成為第二家百年科技企業?《經濟學人》近日撰文稱,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是值得關注的優良下注對象,而戴爾、思科和微軟則不是。
文章稱,IBM成功的秘訣在于它圍繞著“超越任何具體產品和技術”的宗旨,IBM的戰略就是打包技術供企業使用。
反觀目前的科技企業,蘋果的歷史與IBM頗為相似,曾在上世紀90年代瀕臨死亡,之后靠著喬布斯一人的能力起死回生,“把最新的技術整合成一個簡單易用的、優雅的形態再高價賣出。”
截至6月13日美股收盤,蘋果市值3008.9億美元,微軟市值2027.2億美元,IBM市值1989.9億美元,戴爾市值297.8億美元,思科市值828.3億美元,亞馬遜市值842.1億美元。蘋果的市值幾乎等于IBM加上戴爾和思科的總市值。
《經濟學人》稱,每次蘋果公司都整合現有技術去生產一種比其他公司產品更容易使用和更完美的版本,亞馬遜則是讓人們更容易地買到東西,從最初的圖書到現在的音樂、雜貨甚至是移動應用程序,Facebook的目的是與朋友分享,這種想法可以輕易擴展到任何平臺上。
拿蘋果、IBM和亞馬遜與戴爾、思科和微軟做比較,不難發現,前者是以服務為基礎,后者則是產品,“這些公司都執著于特定產品,而不是更深刻的見解,因而難以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變換的大海上平穩航行。”《經濟學人》說道
此外,《經濟學人》還認為,谷歌過于依賴它的單一產品——互聯網搜索和廣告,未來的結果還難以判斷。
不單《經濟學人》看好Facebook,市場投資者同樣追捧。盡管尚未提交上市申請,但華爾街人士預測Facebook上市估值將超過1000億美元。Facebook的股票目前在一家私營股票交易機構交易,最近一宗交易中,10萬股售價340萬美元,以此推算公司估值達到850億美元。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