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線充電逐漸成為了終端廠家關注的一個技術領域,TI和IDT公司業已針對相關的不同充電聯盟推出了支持不同標準的雙模無線充電芯片,這對于無線充電的普及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
但雙模無線充電芯片需求短期內將無法大幅度成長。同時支援無線充電聯盟(WPC)Qi與電力事業聯盟(PMA)標準的雙模無線充電芯片,將囿于PMA技術尚未完全標準化,且生態、驗證環境不足等問題,導致其導入終端產品速度放緩,短期內將不會有太大的出貨量變化。
德州儀器(TI)亞洲區類比產品市場開發行銷經理何信龍認為,相較于已是成熟標準的Qi認證,PMA目前進展相對緩慢,其技術尚未標準化,且認證規范也未定,目前所有聲稱通過PMA「預認證」(Pre-certification)的芯片皆奠基于該組織創立成員Powermat的先前產品規格,但未來認證規格仍有許多變數。這是未能推動雙模芯片乃至無線充電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何信龍進一步指出,目前WPC已在全球設立多家授權標準認證實驗室,如***的耕興及德國萊因(TüV Rheinland)、日本的UL、韓國的SGS Korea、美國的DLS等,能因應無線充電周邊產品出貨量增加而提供即時、大量的服務,然而,反觀PMA的認證機構卻尚未到位,此舉將延宕終端產品的出貨時程。
縱然三星(Samsung)、樂金(LG)、宏達電已于4月中成為PMA新成員,讓外界認為PMA聲勢因此大漲,未來將有許多手機支援雙模無線充電,但實則不然。何信龍強調,各品牌廠加入任何的無線充電聯盟皆有其商業政策考量,不過,單就目前支援PMA充電標準的手機數量而言,PMA的表現并不理想,上述品牌的高階智慧型手機目前仍單以支援Qi標準為主。
事實上,電信服務商的態度亦決定終端手機採用無線充電標準的選擇。據了解,目前北美的Verizon及日本的NTT DOCOMO皆力挺Qi標準,而PMA標準則僅有AT&T宣布于2014年將導入其旗下手機,短期內未能見到手機出貨量表現。
不僅如此,WPC即將在今年第四季啟動中功率(15瓦(W))無線充電標準認證,此舉將有助于WPC跨足平板電腦無線充電市場,但中功率無線充電芯片在雙模無線充電方案中則毫無用武之地,由于PMA標準目前僅能提供5瓦以下的充電功率,因此,雙模無線充電方案也僅能提供低功率充電服務,亦即該方案與平板電腦市場無緣,導致芯片出海口有限。
何信龍指出,雖然雙模無線充電芯片議題火熱,但德州儀器目前仍將建議客戶先專注于生產支援WPC 1.1標準的產品,待今年下半年以后PMA新一代、正式版的標準出爐,且驗證環境更加完備以后,再行切入PMA市場,甚至是雙模無線充電方案,而德州儀器目前雙模無線充電接收器芯片已屆樣品階段、發送器技術亦已相當成熟,待PMA崛起以后,將可即時提供客戶最新的雙模無線充電解決方案。
通吃智慧手機市場 IC商猛攻多模無線充電
多模無線充電晶片將大行其道。拜智慧型手機和汽車品牌大廠力挺所賜,多模無線充電晶片已日益受到市場重視,激勵半導體大廠除推出單模產品外,亦快馬加鞭研發可同時支援Qi、PMA與A4WP等無線充電標準的多模晶片方案,搶攻市場商機。
多模無線充電晶片已勢不可當。面對無線充電標準百家爭鳴,智慧型手機和汽車品牌商考量到各無線充電標準各有優劣,且為提供終端消費者使用便利性,對于多模無線充電晶片的需求更加殷切,正吸引半導體廠商競相布局相關產品線,以積極卡位智慧型手機和汽車多模無線充電應用的市場商機。
高創行銷部副理王世偉表示,該公司藉由改良線圈的磁性元件材料,以及利用線圈改變天線形狀雙管齊下,降低多模方案能源損耗。王世偉表示,除無線充電聯盟(WPC)陣營的晶片已獲得不少智慧型手機廠商導入之外,Powermat挾瞄準iPhone 3和iPhone 4背蓋所推出的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標準無線充電晶片及其裝置,亦已掌握近50%的市占,顯見PMA與WPC陣營在無線充電市場已分庭抗禮;此外,未來A4WP(All for Wireless Power)陣營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發展的潛力亦不容小覷,遂讓智慧型手機和晶片廠商紛紛投入多模無線充電方案的開發,以爭食更大的無線充電市場商機大餅。
據了解,目前德州儀器(TI)、飛思卡爾(Freescale)等半導體大廠正緊鑼密鼓地開發相容于WPC、PMA及A4WP的多模無線充電晶片方案,其中德州儀器已計劃于2013年底前發布首款多模無線充電產品;飛思卡爾亦已針對車用智慧型手機充電座,提供相容于WPC和PMA標準的雙模無線充電晶片方案樣品給代理商先行導入參考設計。
飛思卡爾資深應用工程師黃耀宗透露,該公司除雙模無線充電晶片之外,亦將規畫導入整合WPC、PMA及A4WP標準的多模無線充電晶片方案開發,惟具體的產品發布時間尚未可公布。 飛思卡爾資深應用工程師黃耀宗指出,目前該公司針對車用智慧型手機無線充電座所開發的晶片方案已有樣品,預計年底前面市。
除智慧型手機之外,美國通用汽車(GM)、克萊斯勒(Chrysler)、福特(Ford) 等汽車品牌大廠亦計劃于未來下一代車款導入相容于Qi和PMA的雙模無線充電晶片,以提供終端用戶更友善的使用體驗,特別是通用汽車已強制規范車用智慧型手機充電裝置供應商必須符合PMA標準規范,亦激勵晶片大廠加緊投入支援Qi與PMA標準的雙模無線充電晶片開發。
GM力拱 雙模無線充電IC涌商機
安富利半導體事業部產品副理楊士緯表示,通用汽車入股無線充電技術研發公司Powermat后,為力挺Powermat所推動的PMA標準,已計劃于下一代車款中導入,也因此,未來供應給通用汽車的車用智慧型手機充電座皆必須符合PMA無線充電標準規范。
楊士緯進一步指出,現階段尚未有智慧型手機品牌商與晶片業者推出僅支援PMA標準的產品;相較之下,無線充電聯盟(WPC)所推的Qi標準則已獲得眾多智慧型手機品牌商支持,并有終端商品問世,因此WPC聯盟的晶片商紛紛展開相容于Qi和PMA標準的雙模無線充電晶片方案部署,以助力汽車充電模組廠設計出符合通用汽車要求的車用智慧型手機充電方案,打進供應鏈體系。
據了解,Qi與PMA標準皆屬于電磁感應式的無線充電技術,因此既有的Qi晶片開發商僅須向PMA聯盟取得通訊協議(Protocol)韌體授權,并置入晶片中,同時調整小部分的外部電路設計,即可開發出相容于Qi和PMA標準的雙模無線充電晶片。
日前,IDT已率先業界發表相容于Qi與PMA標準的雙模無線電源接收器IC,IDTP9021。據了解,IDTP9021是IDT無線電源接收器IDTP9020的強化版本,系業界首款獲得PMA預認證(Pre-certification)的產品。
面對無線充電標準分歧的問題, IDT副總裁暨類比與電源部門總經理Arman Naghavi認為,推出多模晶片將是最好的解決方案。盡管目前市場上有超過九成的無線充電產品採用的是WPC的Qi標準,然而這并不代表其他一成的產品就將被邊緣化。目前無線充電市場正慢慢起飛,未來發展如何難下定論,且各標準背后均有重量級廠商的支持,因此未來誰能出線,沒人能說個準。也正因如此,透過多模晶片來支援不同標準,畢其功于一役,是最有效率的解決方案。
Arman Naghavi說,無線充電晶片多模化是重要發展趨勢,各家廠商盡管因為商場競爭而保密到家,在產品未正式發表前,均未明確透露相關的發展細節,然而私底下卻積極朝向多模晶片而努力。目前市面上唯一推出第一顆無線充電雙模晶片的IDT,未來也將朝向更多模整合的方向邁進。
楊士緯透露,除IDT之外,安富利所代理的兩大無線充電晶片大廠飛思卡爾和德州儀器,亦正快馬加鞭投入雙模無線充電方案開發,預計產品將于下半年問世。
不讓IDT、飛思卡爾及德州儀器專美于前,恩智浦(NXP)亦正緊鑼密鼓地展開多模無線充電晶片方案布局,準備大舉進軍車用智慧型手機充電裝置市場。
無線充電/兩大聯盟較勁 電感廠受惠
智能型手機技術求新求變,包括NFC(近場通訊)、指紋辨識、人臉辨識、語音控制等均已陸續獲得應用,現階段無線充電技術則成為全球最新關注的熱門話題。目前市場兩大無線充電聯盟如WPC、A4WP,各擁電磁感應技術及磁耦共振技術,其中WPC更已開發出Qi認證,成為國際主要認證規范標準之一。
完整分析無線充電技術的元大投顧分析師謝柏垣認為,無線充電聯盟(The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WPC)電磁感應的無線充電裝置主要零件為感應線圈、電源芯片、裝置辨識芯片。A4WP的磁耦共振技術的無線充電裝置主要零件為鐵芯、線圈、大型電感等。
目前電磁共振技術成型,無線充電聯盟(WPC)取得絕大多數優勢,屆時主要受惠零件為IC及具調頻能力的電感廠。
生活離不開智能型手機、平板計算機的你,應該對忘記帶充電電線這件事感到焦慮,經常背包里充電電線不離身,或者辦公室及家中各擺一條才能讓生活更省事。其實現在無電充電技術愈來愈成熟,已有多款智能型手機支持該技術,而該技術更帶給電動汽車產業更進一步的發展契機。根據國際市調機構預估,未來幾年無線充電技術產值年復合成長性高達73%。
無線供電技術可分為電磁感應、磁耦共振、激光光感應、微電波轉換、電壓效應、電導式等,前四項為主要發展技術,為了讓無線充電技術能商業普及化,業界與業者成立了技術標準聯盟。
目前以電磁感應較為成熟,成立WPC,擁有認證規格及安規,目前成員有142個會員。知名廠商為諾基亞、宏達電、聯發科、LG、Samsung、Panasonic、中國海爾。
而以實用性而言,磁耦共振技術傳送距離較遠,實用較佳,但要調整到發送器及接收器具同有相同共振頻率難度頗高。磁耦共振技術的組織成立無線充電同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代表公司為SK Telecom、高通、及德國汽車協力廠Peiker Acustic、美國行動裝置周邊商品企業Ever Win International、家具業者Gill Industries、以色列無線充電解決方案業者Powermat等。
智能型手機全球市占率第一的蘋果計算機在去年6月取得無線充電專利,市場預料將能用在下一代iPhone,蘋果計算機傾向朝著自有技術發展。
無線充電未來“有戲”
無線充電技術不僅僅是為手機這些小玩意充電那么簡單,想一想電動汽車吧。諾基亞或許離“復興”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到目前為止至少它還是做對了一件事:將無線充電技術應用到了自己的新產品上。在對未來可能成為主流的新技術的大膽商業化方面,它沒有重復曾經在觸摸屏上犯下的錯誤。
在諾基亞2012年9月發布的旗艦手機Lumia920的可選配件中,有一個橢圓形的塑料板,只要把手機放上去,立刻就能顯示出充電狀態,表示手機正在進行充電。這種名為Qi無線充電技術的標準,引起了市場對手機無線充電技術的重新關注,這也是Qi標準陣營中第一個面向大眾的商用產品。
Qi標準的技術聯盟成立于 2008年年底,目前為止已經發展了136個成員,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其中包括Verizon、NTT Docomo、諾基亞、HTC、華為、飛利浦、百思買等公司,覆蓋無線充電解決方案的各個生產環節。對加入聯盟的成員,它免費開放技術。它也是目前在業內最具影響力的“5瓦以下小功率”無線充電標準。
除了Qi之外,目前占據主流地位的無線充電技術聯盟還有其它兩家,分別是A4WP和PMA。其中A4WP是三星和高通在2012年5月份發起成立的,全稱是“無線充電聯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其它成員企業包括了Ever Win Industries、SK Telecom等38位;而在2012年10月,星巴克、Google和AT&T開始宣布支持PMA標準。
擺脫為手機充電時的“束縛”,其實一直是手機用戶的一種潛在需求。在搶先實現商業化的Qi標準之前,曾經在市場上出現的其實還有Palm手機的Touchstone無線充電底座,但因為Palm公司本身的關系,這種技術并沒有得到市場的普遍認知。
在這件事情上,諾基亞也必須感謝這項技術本身獲得的進步,解決了過去無線充電技術的一些明顯問題。除了散熱更安全以外,自動識別、溫度控制、意外情況下的自動斷電等等都已經可以實現。
諾基亞中國區資訊總監高翔說,Qi陣營已經推出支持這種技術的手機100多款了,合作伙伴也包括了零部件生產商、手機終端生產商到移動設備運營商,甚至是一些家電品牌。“Qi是我們認為最完善的,生產的產品是你能實實在在看得見的。”他表示。
除了自己的產品之外,諾基亞也在努力將這項技術推向更多的商業空間。2012年,他們與維珍航空展開合作,逐步在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的維珍貴賓候機廳(Clubhouse)安置無線充電設備,以方便乘客在登機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在中國,他們的合作對象是國航,不久后的國航旗艦白金卡VIP室內,就會有諾基亞的無線充電設備。
可能阻礙Qi進一步發展的最大問題,出現在這項技術本身的一些特點上。Qi主要采用的是電磁感應技術,依靠充電器上的發射器線圈和手機上的接收器線圈來完成充電。但它只支持短距離的區域充電,在1厘米以內,充電效率可達75%到80%,當拿開到10厘米的時候,它的充電效率就只有10%。
這讓其它技術陣營明確了自己的目標。與感應式的Qi不同,A4WP標準基于“電磁諧振”的原理,電力是“發射”出去的,可以確保充電區域更大的靈活性。也就是說,任何在充電區域內的兼容物體都可以充電,被充電設備并不需要與目標充電區域緊密貼合。A4WP也對無線充電行業的參與者以及有意愿加入的所有公司開放,并設立了三種會員級別:贊助商會員(Sponsor)、全資格會員(Full)和技術采用會員(Adopter)。
采訪的高通相關技術人士表示,A4WP可以為不同電力需求的設備同時充電。如果在家里使用,這項技術不必安裝路由器或者鉆孔,只需要擺放在相應位置比如現有家具的下方就可以了。另外出于實用考慮,消費者也更愿意只購買一塊充電板,就能為多個設備、甚至是不同類型的設備充電,保證了使用場景的靈活性。
但A4WP目前也有很明顯的缺點:在給多個設備充電時,它的功率很容易產生不足,從而導致每臺設備的充電時間變長。更為遺憾的是,目前這項標準還沒有可用的商業產品,對其優勢的驗證也就無從談起。
另一個主流標準PMA也建立在與Qi相似的電磁感應原理上,它的有效距離大于Qi,但不及A4WP。
2012年年底,星巴克計劃在波士頓地區17家門店率先進行PMA無線充電試點。星巴克首席數字官Adam Brotman當時表示,如果顧客沒有相匹配的充電外殼,星巴克將在試點期間進行部分免費贈送,在柜臺也會有一些外殼出借。在套上這種外殼后,顧客就可以把手機放到桌上,接收店里某個位置安裝的無線充電裝置的電力輸送。
無線充電的大規模商業化看起來似乎指日可待了。在這種時候,咨詢公司經常會做出一些激動人心的報告。比如Pike研究公司估計,到2020年全球無線充電設備的收入將超過150億美元;另一家市場研究機構IMS Research的預計也十分樂觀,認為到了2015年,支持無線充電技術的產品出貨量將超過1億臺。
現在,問題來了。無線充電的本意是讓用戶更方便,提供一種無束縛的體驗,但如果同樣出現了好幾個標準在市場上并列的情況,那么就與現在出門必須帶上針對不同品牌手機的充電插頭一樣,設想中的“方便”會大打折扣。
對此各個技術陣營有不同的理解。高翔就說,Qi技術利用的是人們的一些碎片時間。想象一下,5年以后,如果汽車、私家車、辦公車,機場、飛機上、火車上都有這些設備,“你就真的不會想充電的事兒了。”這是諾基亞的一個目標,他們希望用戶在大街小巷都能充電,“哪怕是成都小吃”。最理想的狀態是,Qi 會像Wi-Fi一樣覆蓋城市的很多角落,用設備數量來彌補有效距離短的不足。
高通方面承認,無線充電技術“建設一個生態系統”非常重要。更現實的一種想法是,如果各個技術標準還是需要各自存在,那么最好能夠建立起一個規范的“互操作性聯盟”,最終方便用戶。
如果回顧無線充電的歷史,完全可以追溯到1890年的特斯拉,他在這一年做了最早的“無線充電”演示:通過感應線圈的靜電感應,“無線”傳播能量。隨著技術的發展,無線傳輸電力的過程中,對能量的損失已經越來越小。最早應用在電動牙刷上的無線充電,電力經過傳輸過程的轉換,只有原來的20%;到了今天,電力轉換的最高效能超過了80%。
但無線充電不同技術陣營之間,基于各自利益的考慮,仍然讓這種技術處于一種“分裂”狀態。其實除了Qi、A4WP、PMA之外,蘋果、英特爾這些公司,也有著自己的無線充電技術標準。英特爾自2008年開始,就在位于西雅圖的實驗室里研究數英尺之內的無線供電。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似乎還不能看清楚任何一個陣營的前景—誰知道它未來會不會被淘汰呢?這種各自為戰,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它真正大規模商業化的進程。
關于無線充電更遠一點的想象,就是有一張隨時能夠進行無線充電的大網,并且除了移動設備,能夠受益的還包括汽車等交通工具。
這一點眼下最有心得的公司之一是高通。Qualcomm Halo是這家公司針對電動汽車的無線充電產品計劃。他們在2012年底的德國慕尼黑電動車展eCarTec上,展示了一項未來計劃,將在倫敦主要道路下方埋放無線充電裝置,讓電動汽車在等紅燈、行進、停靠公共停車場時都能隨時隨地充電;一些公司也已經有所嘗試,比如來自德國的一個地區性巴士公司RNV,在兩輛電動公車上加裝了由加拿大廠商Bombardier生產的PRIMOVE感應充電設備。這套先進的設備可以在巴士進站上下乘客的時候為它充電,測試運營的范圍為Mannheim(曼海姆)市區的63號線。
對了,這也是Tesla這家挺酷的電動汽車公司一直想做的事。它希望能在各個大城市中建立起一張張相互連接的充電網,以解決電動車很容易出現的電力不足問題。
目前感應式充電是公認最適用于大型設備的無線充電技術。它涉及的關鍵問題除了需要政府推動設施建設以外,也同樣涉及不同品牌汽車之間的識別和匹配問題。畢竟如果各個品牌都有“獨家”標準的話,怎么建設充電設施就成了一件麻煩事。
針對手持設備的無線充電與針對大型設備的無線充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恐怕也還是兩件事。“目前,我們還看不出針對小型設備的無線充電,與用在大型設備上的無線充電,在技術上有融合的可能。”高通的相關技術人員說。
當然他們說的是“目前”。實際上無論是大型設備還是小型設備,所依賴的無線充電都離不開電磁感應等最基礎的原理,有所差別的是識別的靈敏程度、電力的轉化率、以及所需設備的功率大小等。把大型設備和小型設備的無線充電粗略劃分為兩大陣營的話,如果陣營內能首先統一標準,那么兩大陣營的融合也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現在我們似乎還不用想得太多。如果只是需要體會一下無線充電的感受,那么就就近選擇一款能夠買到的產品吧。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