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價低迷,谷歌與蘋果來勢洶洶,即便如此,微軟的領導者鮑爾默仍然使公司原來23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在10年里增長了兩倍,并持續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55歲的鮑爾默從2000年1月開始擔任微軟的CEO。他激情四射、極富感染力,以特有的活力和信念鼓舞著微軟,帶領微軟不斷創新。“如果你要做某件事,就要絕對把它做好,要不然就找點別的事情做。我始終相信這個道理。”鮑爾默表示。
沈建緣
“Wintel時代”已陣亡。從此,PC不再由一家軟件、硬件公司主宰。
那些已習慣被稱作“巨人”的大企業們曾長期統治科技市場,亦曾經歷過高速增長和股價飆升。現時,他們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老巨人正面臨新生代的沖擊,并感受轉型痛楚。
或許,在變革中,“巨人”更需學會如何持續創新,如何繼續成為立于潮頭的公司。從本期開始,本報將推出《大象的轉身》系列報道,關注他們的轉型,并希望從中找出科技業未來的影子。
5月28日,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出現在北京中關村廣場的中央草坪上,他招牌式的大嗓門和手舞足蹈的演講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掌聲和尖叫。
在他身后,是投資3億美元剛剛落成的微軟研發集團雙子座大樓,與他世界上最有權勢的CEO的身份十分匹配。不過,微軟當天的股價像過去8年來一樣,仍在25美元附近打轉;而此前,蘋果已經取代微軟成為全球最大的IT公司。
人們不禁要問,微軟還是IT業最偉大的公司嗎?微軟還會像過去20年所做的那樣,開發出革命性的創新產品嗎?
質疑總令人不快,但必須承認,微軟經歷過像蘋果一樣的高速增長和股價飆升。現在,微軟要做的是如何成為一家更成熟的公司。
艱難的轉身
微軟正面對著兩難的局面。一是在重要的市場都落后于谷歌和蘋果,另外其Windows和Office核心業務也正遭到蠶食。包括雷·奧茲在內的微軟很多高層都承認,競爭對手的用戶體驗超過了微軟,而這被許多人視為未來的關鍵。
難怪競爭對手毫不吝惜對微軟的嘲諷。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不久前表示,只有四家公司很好地利用了平臺戰略,它們是谷歌、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而以平臺技術起家的微軟在他看來,“根本就不是對手!”施密特說,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微軟根本沒有推動消費革命。
也許,埃里克·施密特說得并沒錯。
即便與諾基亞達成合作,又花了85億美元收購Skype,微軟仍未被市場看好。“對一個曾擁有如此市場地位的公司來說,真的算得上艱難。”一位與微軟有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國內軟件企業高管表示。
對微軟不看好的評論人的抱怨,以及媒體不加證實的揣測紛至沓來。6月初,網上有消息稱,微軟美國總部將離開扎根了36年的西雅圖搬遷至谷歌和蘋果的“根據地”硅谷,而鮑爾默作為微軟的掌舵者,已經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了。
鮑爾默代表的是微軟在商業世界中兩個最基本功能中的一個——營銷,而微軟的另一個功能——創新,其代言人卻不是隱退就是已經離開。
如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言,“沒有創新,大多數公司將永遠無法超過基準增長率”。微軟還能創新嗎?這就是鮑爾默的難題。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微軟曾長期統治與電腦和互聯網相關的主流應用,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市場都鶴立雞群。但在很多方面,Windows的成功“成了一個枷鎖,而不是庇佑”。微軟雖然在10年前看到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市場的潛力,但卻沒有更早把更多資源投入“正確”的事情上去。
成功的枷鎖
微軟對互聯網的態度非常矛盾,某種程度上持有雙重態度,一方面不無仇視和嫉妒,一方面又在努力追趕。
不久前,比爾·蓋茨曾經的接班人,微軟前首席架構師雷·奧茲(Ray Ozzie)曾向鮑爾默和他昔日的微軟同事們建議,微軟應當從一家以計算機為導向的公司轉型,“去構想一個依賴無線設備和互聯網的后PC時代。”
事實上,在這位技術先知離開前,微軟就已經意識到——在快速發展的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落后蘋果和谷歌。
當蘋果、谷歌這些當年微軟看不上,甚至還“救過窮”(微軟曾在蘋果最困難時向其投資1.5億美元)的企業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市場高歌猛進的時候。全球最大的軟件巨人卻找不出幾個像模像樣的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產。
部分原因在于微軟的軟件基因決定了它所有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機制都是按照銷售軟件的模式開展工作的。“要轉而去尋找圍繞基于免費業務開展的商業模式,無異于要求剛出殼的小雞迅速學會飛。”一位前微軟中國技術高管告訴記者。
雖然微軟不缺少創新的基因,但目前讓這些基因帶來的”創新“在微軟的業績報表里顯示投資回報還很難。“從本質上講,微軟的主要產品依舊是Office和Windows。微軟需要通過系列產品的創新完成轉型,而不是幾個。”一位來自競爭對手的研發人員表示。“Bing(必應)算得上是最有互聯網基因的微軟產品,但直到目前還沒獲得投資回報;微軟引以為傲的人機交互產品游戲機Xbox Kinect,技術復雜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目前所有的IT消費產品,是消費電子領域的一項革命性成功,但Xbox Kinect并非一個平臺。”上述研發人員表示。
不只創新,還要夠快,這對微軟是一個真正的挑戰。但現在,消費者改變了游戲規則。
云計算轉型
2010年,鮑爾默要求微軟內部70%的員工都參與到與云計算相關的開發中,而到2011年,這個數字將增加到90%。推廣“云計算”成了鮑爾默這兩年工作的重心。
2010年下半年微軟發布“云+端”戰略,將所有重要的戰略方向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搜索、終端都包含其中。云計算,不僅可以應用于一種任何人們期盼已久的互聯網技術,也可以應用于微軟的各種服務本身;改寫微軟利潤的組合方式。微軟已將未來寄望于云計算,不僅如此,微軟取消了很多重要的孵化項目,并裁減了很多非核心業務,以節約成本。
當在中國,并非如此。
鮑爾默曾向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提出三個要求,首先是繼續吸引最聰明的人加入微軟;其次是為微軟提供更多面向全球用戶的核心技術;第三是將研發中心變成業務中心和戰略重心,服務新興市場。也許對微軟和鮑爾默來說,鼓勵創新比創新本身更容易。
當張亞勤用數份報告和幾十個郵件申請讓微軟中國在北京“落戶”,并最終獲得蓋茨“照你想的去做”的回復的時候,他確信微軟做好了“長跑”的準備。
這是微軟36年歷史上,第一次在本土以外投資蓋樓。“我們在一些很炫、很酷的產品上的確失去了一些機會,但微軟并沒有失去創新的敏感,也有翻盤的機會和實力。”張亞勤說。
他幾乎注冊了所有社交類網站,幾乎每天都在微博、開心網和Face-book上“冒泡”,他希望這樣能感受到年輕人在玩什么,并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重要答案。
翻盤?
和張亞勤一樣,梁念堅也是微軟公司里眾多堅持不用蘋果產品的人之一。 在過去的一年,這個澳門人成了微軟大中華區歷史上經歷新產品發布最多的總裁,也不可避免地經歷了對于微軟未來增長的種種質疑。
因為受鮑爾默“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的誘惑,并不想跳槽的梁念堅選擇了把自己和微軟綁在了一起。在很多場合,人們都見過他“手舞足蹈”地展示Xbox Kinect的獨特,有時候還和張亞勤一起。這是他作為微軟大中華區總裁,除了拜訪大客戶外,為數不多愿意親自上陣的幾件事情之一。
微軟在中國的歷史遠比蘋果要“悠久”。2012年,微軟中國公司將迎來二十周年誕辰。從2010年8月開始,微軟與中國政府及城市合作伙伴的關系將更加深入。在今年5月底的訪華中,鮑爾默已經與中國國家發改委探討了下一步的合作計劃。
鮑爾默甚至“臨時起意”地宣布,未來五年將在中國市場繼續投入14億元人民幣,支持中國的軟件產業發展。
鮑爾默現在很難對于那些認為微軟已經日薄西山,除了Office和Windows外別無長物的人們進行嘲諷,用他一貫的遞進式的演講化表述。但他認為所有對微軟喪失信心的都是軟弱和危險的。
他所做的是讓他的員工和微軟的投資人明白,“有時候消費者批評你,那說明別人還需要你,這是微軟一直都想要的最重要的東西。”
“競爭是有益的,最重要的是,微軟從激烈的競爭中獲利頗多,無論是瀏覽器還是PC時代的桌面操作系統。”在一次演講中,他揮舞著手臂說。
到目前為止,鮑爾默在研發上一年花90億美元,近十年來“扔進去”690億美元仍然沒有使微軟看上去比蘋果或谷歌更成功。
但愿對微軟和鮑爾默來說,一切都還來得及。
評論
查看更多